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篇
  260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康熙朝雕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朝有无雕漆,一直悬而未决。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7件雕漆作品的造型、漆色、雕工、装饰纹样、款识等多方面的分析,认为康熙朝有雕漆,并推断为苏州制造。  相似文献   
42.
在商周的青铜器中,许多都铸有扉棱,但最早出现扉棱的青铜器,应该是商中期的圆形尊,而商早期所有的青铜器都没有扉棱.在西周的圆形尊中,除了没有铸扉棱的尊外,其余多是铸有三段扉棱.青铜器上为什么要铸造扉棱?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西周一些圆形尊的表面纹饰中,常出现翘起的牛角纹饰.这些纹饰是怎么制作的?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范铸模拟实验,使得上述两个问题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3.
广西西林县普驮发现的“铜鼓葬”是古句町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其特殊的葬俗、独特而丰富的随葬品,暗示此类葬俗是专为某类特殊的人群使用。我们认为西林普驮铜鼓葬的主人身份是句町部落集合体中具有显赫权威的精神领袖-巫师。  相似文献   
44.
马菁毓  程博 《文博》2009,(6):487-491
铜胎漆器在中国古代因实用功能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品种。“漆衣铜镜”作为铜胎漆器的一个工艺品种,因其数量的鲜少而倍受漆器鉴赏家和研究者的关注。有一件凤纹漆衣铜镜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而得以较完整保存,出土后笔者首先对其损害状况和病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脱水保护处理,使这面铜镜达到较为稳定的保存状态。通过显微观察和电镜成分分析,确定漆彩绘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颜色。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绘制图案进行了效果与工艺的复原。  相似文献   
45.
古代铜镜的透光原理一直存在争议,本作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古铜镜的透光效应与铸态曲率无关,而与铜镜在加工研磨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镜面曲率有关。  相似文献   
46.
    
Thirteen bronze battleaxes from Middle Bronze Age II graves at Rishon LeZion, Israel were analysed by ED XRF at multiple surface location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metallurgical composition. Six of these were further subjected to neutron diffraction using an ENGIN‐X diffractometer in order to determine bulk phase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geographical and chronological variability in Sn–Cu (with occasional Pb) and As–Cu alloys found using the former method may be an artefact of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In addition, the varying homogeneity determined by the latter reflects special treatment for improving on the metal cast.  相似文献   
47.
浑仪、简仪(以下简称两仪)在高PH、大气污染和日晒雨淋环境中的腐蚀是一种动态加速腐蚀过程。采用合成的双唑胺铜缓蚀剂和有机硅改性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并分别复配成协同缓蚀剂群和含有增效稳定剂的封护剂。采用这两种材料和脱水后再防护的工艺,使带锈防护后的浑仪、简仪的腐蚀低于无污染大气中的速率。用电化学方法评价了防护技术的可行性,根据腐蚀与人工老化试验结果讨论了防护材料性能与腐蚀环境和带锈防护的关系,采用XPS分析方法探索了双唑胺比BTA更适用于两仪防护的原因。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旨在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锈体的结构形貌及其形成原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金相显微分析和离子色谱分析(IC)等多种分析手段,对青铜水禽锈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高湿、火烧、人为破坏的特殊埋藏环境是该批青铜水禽严重矿化的主要原因,而有些矿化严重的部分为稳定的粉状锈蚀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害锈”;从组织的微观腐蚀特征来看,铸态枝晶结构的样品α相优先腐蚀;而铸后受热组织则呈晶间腐蚀的特点,腐蚀由晶粒间界向晶粒发展;锈体层状结构的产生与Cu2O溶解产生空隙,并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生成了孔雀石有关。  相似文献   
49.
带斑纹兵器是巴蜀兵器的一大特色。由于表面有斑纹的青铜兵器锈蚀与一般青铜器锈蚀有所不同,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进行锈蚀机理的研究,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应用矿相分析、SEM EDS、XRD等分析手段对几件巴蜀带斑纹兵器表面与截面锈蚀产物进行分析,并与非斑纹锈蚀进行比较;对斑纹与非斑纹的锈蚀机理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斑纹的锈蚀产物主要是SnO2,其在兵器斑纹表面形成钝性保护膜,防止其进一步腐蚀,对斑纹下面的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非斑纹层锈蚀向斑纹层下面的基体扩展,膨胀是造成斑纹层凸起甚至脱落的主要原因,对斑纹兵器保护的关键是控制非斑纹层锈蚀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0.
选择钱币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阶段的钱币样品,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检测分析钱币的金相结构及合金成分。检测数据揭示,各历史时期钱币合金的性质与化学方法检测的同一样品的合金成分比较吻合。齐刀币早期阶段含锡量较高,晚期阶段含铅量远高于含锡量,并且成分比较稳定,表明当时已有统一的规范。黄铜合金货币的合金成分随着时代的递增发生明显的变化,由锡黄铜向无锡黄铜转化,含铅量呈下降趋势,含锌量呈增加趋势,组织形态由a相黄铜转化为a B两相黄铜,由此完成了由铜-铅-锡青铜向黄铜乃至成熟黄铜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