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篇
  241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青铜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日渐强盛。郑国就是自春秋初年始渐强大的诸侯国之一。近年来,在郑国的国都—新郑郑韩故城相继发现了大量珍贵的郑国青铜器,诸如新郑金城路铜器窖藏及城市信用社铜礼器窖藏①,新郑中国银行工地的16座青铜礼乐器坑及大批殉马坑②。诸多春秋郑国青铜器的发掘出土使学者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郑国青铜器上,研究郑国青铜器又使我们不得不对20世纪20年代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一次重新认识和研究。本文拟在已知图志、文章所提供李家楼大墓出土器物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区其它出土材料考证大…  相似文献   
152.
四川西南山地盐源盆地出土的战国秦汉青铜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向 《华夏考古》2001,(3):80-86
一 近年来在四川西南山地盐源盆地的干海、双河地区有大批土坑墓群被垦植破坏或盗掘,损失严重。所幸经凉山州博物馆会同有关部门出面制止与查处,得以稍息,并追回大批文物,其中出土的青铜树、杖、杖首等特别引人注目。1995年秋,笔者有幸在凉山州博物馆见到这批标本,这里愿略述己见,以飨读者①。 青铜树 标本的铸造比较粗糙,一般是单范浇铸的扁平饰片,通高在10厘米-20余厘米,宽8厘米-10厘米,厚仅0.1厘米-0.3厘米左右。根据人物图案上下排列的情况分析,当为干茎直插地面使用,也有可能接在竹木杆上。其基本形…  相似文献   
153.
陈淳  殷敏 《四川文物》2005,(6):38-44
对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从宗教人类学与萨满艺术的角度对其作了新的探讨,认为树与鸟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是萨满艺术中“世界之轴”或“萨满树”的典型特征,是萨满和巫师进行祭祀时沟通天地的主要道具.文章呼吁,对这类意识信仰的产品我们除了文献资料以外,还应该利用宗教人类学方法来深入解读其深层的涵义.  相似文献   
154.
青铜钺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礼制意义。鉴于考古材料的日益丰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法,总结出青铜钺发生发展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古文字和历史典籍资料,探讨了商周时期的用钺制度。  相似文献   
155.
本文讨论的是五件现存国外的镶嵌铜牌饰的分期与年代。根据作者的观点,这些铜牌饰应属二里头文化时期,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土并流散国外的,到20世纪90年代重新为中国学术界所知,但仅限于文字描述。2002年,作者在访英期间留意收集了这五件铜牌饰的图片和线图资料,这是对这些牌饰的再发现,也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珍贵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6.
汉代铜器皿的生产经营方式多样,且变化明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汉早期,国家的经济政策较为宽松,铜器生产较为自由,制作机构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控制的各级工官,也有地方诸侯和富商,产品得以自由买卖;西汉中晚期,由于对地方诸侯和私人工商业实行打击和限制政策,铜器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地方诸侯和富商基本退出铜器的生产领域,铜器的制造由政府专控;东汉早期,随着政策的放宽,铜器由政府专控的局面开始松动,私人作坊造作的铜器出现,至东汉中晚期政府各级工官基本退出铜器生产领域,铜器的制作为私营或工官监制私人承制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7.
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青铜戈一件,戈援细长上翘,中长胡三穿,内上有刻铭2行14字。铭“王二十三年”指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家丞”为魏冉封邑陶之丞,也是器物的监造者。本文据此戈及十四年、二十年相邦冉戈、二十六年丞相戈等相关秦兵器讨论魏冉五任相邦的情况,昭襄王时期秦戈形制及战国晚期秦的工官制度。  相似文献   
158.
传统《诗经》研究,由于局限于材料,往往在名物训诂、义理文意等问题上各持一端,纠缠不清。但随着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发展,将新出土材料与传统文献结合,进行整合性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此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分别针对《诗·叔于田》的诗序;《诗·大叔于田》的成诗年代;以及《诗·大叔于田》、《诗·小戎》等诗篇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历史背景,驳斥前论谬说,梳理诗中名物,还原诗旨文意,以求做到实物与诗互证、诗与史相映。  相似文献   
159.
本文将东周金文中的“”字释为“成日”合文。并将其与战国楚简《日书》、秦简《日书》相比较,认为“成日”是好日子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0.
河南周口市历年来出土西周和东周铜器有铜煎、铜簋、铜剑、铜戈等,作者选择有铭文的铜器作一介绍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