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范淑英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3):30-44,108,109
自1945年梅原末治《唐镜大观》著录两面"永徽元年"铜镜以来,考古出土和文物征集发现多件带有"贞观元年""贞观十六年""永徽元年""上元二年""大和元年"等唐代年号的铜镜。这些铜镜因有明确的纪年,在唐代铜镜艺术研究中曾被作为标准器对待。但这些铜镜在造型、铭文书体、纹饰等方面,皆与唐代铜镜有异,而与宋代铜镜相合。本文对5种8件带有唐代年号的铜镜予以重新考察,认为它们与一般宋代的仿唐镜不同,一是没有铸镜作坊铭或是姓氏铭;二是铜质精良;三是花纹清晰。因此,这8件器物应为宋代铸造的仿唐镜。  相似文献   
52.
新著录[女受]鼎属于西周早中期之际器物。铭文中不仅首见"退事"、"内宫"等用辞,且内容亦为首例女性册命任职记录。铭文内容所涉及的西周贵族家族家内制度、女性受赏任职、性别地位意识等问题,皆引起我们对西周历史认知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53.
王宏 《四川文物》2021,(2):74-81
瓶是常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中的一种器物,出土青铜器中也有若干自名或者被学者定名为"瓶"的文物,但是这些器物要么名不符实,要么形制特殊,并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形制特征。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青铜直颈平肩器,为解决"瓶"的定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从器物的形态、功用以及在墓葬中的组合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证明该类器物应该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瓶"。这种青铜瓶目前所见有16件左右,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西汉早期以后,青铜质地的瓶走向了消亡,汉代的瓶多以陶质为主,为生活实用器,往往与井、灶等配套出土。另外青铜瓶在青铜礼器中的地位很高,其在形制上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蒜头壶、青铜锺、投壶、等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4.
本研究旨在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锈体的结构形貌及其形成原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金相显微分析和离子色谱分析(IC)等多种分析手段,对青铜水禽锈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高湿、火烧、人为破坏的特殊埋藏环境是该批青铜水禽严重矿化的主要原因,而有些矿化严重的部分为稳定的粉状锈蚀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害锈”;从组织的微观腐蚀特征来看,铸态枝晶结构的样品α相优先腐蚀;而铸后受热组织则呈晶间腐蚀的特点,腐蚀由晶粒间界向晶粒发展;锈体层状结构的产生与Cu2O溶解产生空隙,并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生成了孔雀石有关。  相似文献   
55.
本文对商代青铜面具的起源、文化内涵、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青铜面具起源于石器时代,青铜面具的源地在北方,青铜面具的使用与巫术有关,墓葬中的青铜面具反映了死者的身份等级。  相似文献   
56.
作者通过X光照相无损检测分析方法,搞清了西周癧父的现状;以及器物与体连接部位和盖内部的结构形貌,并主要介绍了该器物的铸造技术特征和保护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7.
陈双新 《华夏考古》2001,(3):96-104
青铜器的自名前常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牛鼎”(■鼎)、“ 鼎”(楚王■肯鼎)、“媵盘”(白百父作盂姬盘)、“宝尊壶”(如矩■作仲姜壶)等等,它们或说明器物的用途,或指明器物的特征,或概述器物的价值,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青铜器的有关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张亚初先生曾对殷周青铜器中出现最多的鼎的自名作了详细统计,分为16类132种,并依此对其用途作了全面的研究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都令人首肯。青铜乐器的自名情况同样可以作这种研究。 我们把目前所见的青铜乐器自名及其修饰语作了全面地调查统计。(表一…  相似文献   
58.
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于勾、啄的兵器。据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石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铜戈开始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夏代遗址中曾出土有铜戈。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戈是最重要的格斗兵器。东周时期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即由商、西周时的车战为主变为春秋战国的骑步兵为作战的主要力量)和铁质兵器的出现及大量使用,戈的数量逐渐减少。西汉时在个别地区偶有使用,东汉时期已难觅踪迹。 在戈类兵器家族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戈──有銎铜戈。有銎铜戈的出土数量甚少,其存在时间也稍短于其他戈类兵器。本文仅就有銎铜…  相似文献   
59.
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3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并与其他铜牌饰进行简单比较,认为其兽面纹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先河.  相似文献   
60.
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编钟的起源若不梳理清楚,就难以论述明白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基于现有出土物和献记录,讨论了青铜编钟起源的若干问题,指出:青铜编钟可能滥觞于陶铃,其后陶寺铜铃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的产生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点,而青铜编钟的真正起步是从晚商铜铙开始。对二里头铜铃至晚商铜铙之间存在的缺环,中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有人认为南方铙是中原铙南传的结果,本工作则根据中原铙别于南方铙的出土成编等现象,提出了中原铙是借鉴南方铙发展而来的观点。对南方铙和中原铙之间差异、甬钟等的由来、青铜编钟的起源所反映的礼乐意义及其带给今人的启示等问题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