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以非旅游书目中的《化苦旅》为例,分析了书中所涉及的旅游地信息,指出《化苦旅》树立了人山水类的旅游地形象,并提出了如何运用非旅游书目来树立旅游地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
耿铭 《攀登》2009,28(3):101-108
作者在研读《慧琳音义》过程中,发现源于同一底本的不同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慧琳音义》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同之处,相对于底本,产生了众多“异动”情况。在列举这些“异动”情况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些“异动”的原因,阐明了“存真求实”对于古籍影印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从原定为木刻版本水书的行款、字数、版式、书口等鉴定版本最基本的元素入手考证,并通过比对汉文古籍雕刻的工序,认定这本水书系手抄本而非木刻本。但因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且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艺术加工,的确为手抄水书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44.
In late 1860, Charles Mudie’s plans to expand his circulating library inspired his detractors and competitors to challenge the validity of his ‘right to selection’ – the process by which he chose which texts he would loan from his library. Over the next few months, prominent periodicals featured correspondence and editorials that decried or supported Mudie’s ostensible monopoly over literary exchange. While the initial argument was economic, the dispute extended beyond economics to religion, literary quality and culture. To connect these disparate fields, writers turned to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that is, whether specialists should define literary culture, or if a public comprised of individual, ‘common’ readers should determine their own standards for books. Mudie’s opponents advocated for individual readers’ right to read what they liked, how they liked. His supporters argued that the public needed specialists to guide their literary tastes. The resulting exchange about what I call the ‘literary public’ amplified conversations integral to the burgeoning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as it was emerging in the London colleges through the 1850s and 1860s. The contributing authors, publishers and critics justified or refuted ideas foundation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as an academic study for the common reader. As part of the mid-century confrontation between popular literary consumption and academic culture, the Mudie debate helped to politicize the reception and circula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45.
《姑妄言》是一部在国内失传已久的孤本小说,颇具文献和文学价值。现行影响较大的点校本存在有错字、脱文与衍文、标点之误、正文误作评语、删节等问题,有违古籍整理出版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相似文献   
46.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作为一个独立的《西厢记》评点本,在清代出现了诸多的版本,引起了戏曲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本文试从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的结构体制出发,分别从其评点的主要形式——总批、节批和夹批,讨论其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并简要分析"金批西厢"评点的思想内容和方法技巧,对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得失做出了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47.
清末刻本是清朝晚期使用雕版印刷的古籍,是古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对象之一。在日常翻阅、数字化扫描及修复流程中常出现掉墨现象,严重影响其文献价值,但该问题尚未受到足够关注。本研究针对古籍掉墨问题设计了几种评估方法,对二十余种清末刻本的掉墨程度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修复实际对掉墨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建议对掉墨严重的刻本采用刷涂法和包裹法进行保护处理。本研究对古籍刻本的墨迹保护具有实践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8.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国人精神为之一振,随之而来的道路选择问题成为党和人民思考的题中之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向世界明确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将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非一个简单命题的转化,而是党和人民的历史  相似文献   
49.
钧窑三问——论钧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对钧窑研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考证。第一,今人多将钧窑视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实际上钧窑在宋至明初大体默默无闻,明后期的文献中始对其记载,但直到民国时期仍未能列入“五大名窑”,20世纪后半叶钧窑才名列“五大名窑”,前提是“钧官窑”概念的确立,是建立在某些推论基础上的产物。第二,古代文献中所指的钧窑,除了指今之钧窑的一些特殊产品外,还可能指古钧州境内其他窑场的产品,现所称的钧釉瓷可能是某些文献所记之汝窑器。第三,《清波杂志》中关于窑变朱砂红瓷的记载,应指北宋末钧窑生产的红釉瓷。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