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8篇
  免费   17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726篇
  2012年   567篇
  2011年   558篇
  2010年   452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542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607篇
  2005年   579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330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就边界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边界概念、边界研究的内容和特点、边界研究中必须注意区别的几种关系、边界变化的规律、边界研究的条件和意义,以及我国过去边界问题研究的教训等,逐一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在这种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我国政府提出的新安全观、国际观与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提出边界是建立睦邻友好国家关系的纽带和桥梁的论点,进而提出边界学概念。期望能对我国边界理论的建设和边界问题研究事业的进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92.
聚族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围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凝结了现今仍然存在或已经失落的中原文化。它是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聚族而居的躯壳,中原古代礼制的化石,儒家思想的体现,佛、道文化的反映,小农经济的基地,滚动发展的宿营,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相似文献   
993.
史前城址与聚落一样,愈来愈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所不可逾越的课题。本文在分析中国史前城址形成与演变的基础上,对史前城址产生的背景因素及时代内涵略作了分析,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明形成的总体场景进行某种描述。另外,文中还假设性地提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存在部落联盟与酋邦两种前国家模式。  相似文献   
994.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995.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中普遍而又独特的题材,对中国文化思想乃至艺术精神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审美的角度结合石窟、造像碑及壁画中有关考古材料,对我国维摩经变从西秦到宋代的嬗变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对维摩诘经变的影响,充分挖掘该经变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的丰厚内涵,从而揭示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96.
王芬 《中原文物》2003,(5):14-25
泰沂山北侧是大汶口文化分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典型遗址的分析入手,进而对该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年代、区域特征、与周围地区的文化联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分期及类型划分意见。  相似文献   
997.
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北京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生活经历了从勉强温饱到温饱再到小康状态的转变。在前一阶段,居民主要是追求吃的数量的扩充,主要特点是实现了从以“主食”消费为主向以“副食”消费为主的转化;在后一阶段,居民开始追求吃的质量的提高,营养、新鲜、方便、快捷的食品受到普遍欢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反映,而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不断地得到改善,这一看似简单的现象正是中国渐进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1956年中国经历了急速的社会经济政治变迁。为了解决由此变迁带来的种种思想文化问题,保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对思想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整合。通过这种整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丰富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999.
学界一般认为,在长达20多年的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难以流动,农村社会几乎是一个不流动的社会.通过对赣闽粤边区农村人口流动剖析后发现: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仍然流淌着人口流动的涓涓细流;这些细流,既有城镇人口的下乡流,也有农村劳力的进城流,还有农村内部的人口迁移流.集体化时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由体制安排移民的时代;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口向农村、向山区迁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00.
抗战胜利前后中间党派对民主的诠释:以经济民主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毕凡 《安徽史学》2003,5(6):45-50
加世纪40年代,中间党派及自由知识分子为反对国民党垄断国家资源的一党专政体制,提出了融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育民主、国际民主于一炉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这种民主观试图扩大民主的范围,其目标是社会方方面面皆民主化,以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正义,体现了超时代的理想主义色彩。中间党派对社会民主主义的颂扬,具有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宪政运动史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