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凹凸棒土又被称为“万用之土”,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将其与纸质文献脱酸常用的碱性介质氢氧化镁复合,产生一种新的复合物。经反复研究,确定复合物中氢氧化镁的负载量最多为25%,同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确定了复合物的状态,物性分析表明凹凸棒土是良好的脱酸材料载体,并验证复合物的形成。后将这种复合脱酸材料应用于纸张脱酸,经过对比,发现其脱酸性能优越且脱酸后纸张性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2.
一类潜在的石质文物表面防护材料:仿生无机材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仿生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和多孔材料等等。在一些石质文物表面发现了一种以草酸钙为主要成分的致密的生物矿化膜 ,以及一种磷酸钙类薄膜 ,使人们看到了仿生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指出了目前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不足之处 ,介绍了一些仿生无机材料的优点和合成方法 ,探讨了这些新材料在文物保护方面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3.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是我国汉代最重要和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两个王侯级墓地,两墓出土的丝缕和金缕玉衣是当时南方和中原汉王朝最重要的墓葬玉器之一。通过上手观察、显微镜拍照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漫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技术对广州南越王墓及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部分玉片的质材和加工工艺进行了观察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玉衣的玉料均主要为透闪石质,从现存玉衣颜色及玉质结构上看,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玉料来源单一且玉质明显好于南越王墓,南越王墓玉料具有多来源的特征,玉衣中的“假玉”可能来自粤西。从南越王墓玉衣片部分切割痕迹判断,南越王墓所使用的切割工具可能接近当时的最高水平,也可能存在中原交换来源的玉材,无法排除南越王墓玉衣全部或部分在当地制作的可能;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加工工艺特征明显不同,显示两地玉衣系由不同 “玉作”体系加工完成,汉代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玉作体系,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74.
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是当前文物修复保护的难题之一。由于该类文物透明度较高,因此对修复精度以及修复材料的透明度、渗透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的是,当前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的研究较少,其修复往往仅是简单拼接,缺少一种可行的高精度修复方法和相应的修复材料。在文物修复理念的指导下,本工作以多种修复材料为样本,进行科学的模拟试验。从对接紧密度、透明度、渗透性等角度对修复材料进行多次测试评估后发现,Hxtal NYL-1(海克斯塔)的效果最为理想。而后,通过对比和研究当前破损文物的高精度修复方法,结合透明类珠宝文物特性,设计出一套以负压法原理为基础的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强化修复材料的渗透能力,解决粘接、补配中的定位问题,通过研磨膏的打磨、抛光,能够进一步消除修复痕迹。最后,将这种修复方法和相应的修复材料成功应用于一件合浦汉墓出土的水晶、绿柱石串饰的修复,并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种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5.
兰州城市建筑构成与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象和大规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数据,采用GIS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利用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两项指标,分别研究了兰州市及其各区、功能区、各组团圈层的现状建筑构成与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了兰州市各圈层的各种建筑类型所占的地位及其差异、不同区不同圈层不同建筑类型建筑的年代构成和现代化趋势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76.
武联 《人文地理》2006,21(3):92-95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以整体的观念、环境的观念、综合及多视角的观念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层次)构成分析法对特殊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质进行研究,为古城的保护规划奠定基础,通过保护规划使古城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质得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7.
78.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results of a new project investigating the provincial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 Caucasus region in the late Antique and early Islamic periods. Excavations at the newly discovered rural archaeological site of Qarat?p? have so far revealed two phases of use: a burial ground dating to the 12th century a.d. and an unusually large earthen structure burnt in a catastrophic fire. Owing to the rapid abandonment of this building, whole ceramic and glass vessel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fill of one of the rooms. The presence of charred seeds and roof timbers allowed for the acquisition of radiocarbon dat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abandonment of the building, placing the latter at the end of the 6th century a.d. These findings reveal crucial clues a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zone prior to the expansion of Islam, and a unique material assemblage dating from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79.
Lusi Morhayim 《对极》2018,50(5):1311-1329
Anti‐automobile, anti‐capitalist, and pro‐environmental worldviews are known to shape bicyclists’ right to the city demands. This research uncovers another layer of their rad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city: playful enjoyment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nd urban space, using the case study of Midnight Mystery Ride, a community bicycle ride taking pl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once a month in several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oretical lenses of play and rhythmanalysis, I argue that bicyclists at night take over spaces built with exchange vale in mind and introduce use value in the same spaces. Interviews with bicyclists demonstrate how their unconventional use of space questions separation from natural rhythms and nature. I demonstrate that their nighttime use of the city is also a critique of how urban space is organised largely for profit and discipline and of how the human and playful potential of urban space are not fully realised.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