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6篇
  501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了研究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状态评估的准确性,应用概率的方法,以结构损伤指数、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概率法的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在综合现状分析与实验数据,在一定烈度下计算各种破坏状态等级中每一种破坏状态出现的概率,古建筑地震破坏状态应为概率最大的地震破坏状态,从而比较准确地判别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程度。并对经受过汶川地震的两种结构形式的古建筑进行了验证,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方法将提高木构古建筑震害预测的准确性,为古建筑抗震加固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2.
为做好蓬莱小海2005年新出土三艘古船的脱水保护工作,采集了2.3号船的船材、两船之间地下水、船下淤泥和近海海水样品,委托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了样品中主要离子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木材和淤泥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远远高于海水和地下水中的;木材腐朽的程度愈严重,其离子量含量也愈大。测试数据和方法对今后古船脱盐和脱水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古建筑病虫害危害类型鉴定及危害程度分析,是制定维修方案和预防性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一般古建筑木构件的虫害很难发现虫体,影响对危害类型的鉴定。本研究以贵州隆兴寺内一块受损木构件病虫害分析为例,通过树种鉴定、表面和内部危害特征观察与分析、木材三大成分降解分析、昆虫样本鉴定五个步骤,分析与鉴定该古建筑木构件受损原因。结果表明:经树种鉴定该古建筑木构件为贵州本地金缕梅科枫香属(Liquidambar sp.)木材,虫害在枫香木表面造成6~20 mm(长径)×3~6 mm(短径)的椭圆形虫孔,造成的内部蛀道扁平且顺着木材纹理延伸,蛀道内充斥粉末状与颗粒状的木屑和排遗物混合物。从危害特征分析鉴定为家扁天牛(Eurypoda antennata)危害;排遗物木材成分分析显示该天牛主要降解枫香的纤维素,少量降解半纤维素,几乎不降解木质素;经表面和内部无损检测分析该天牛对该建筑的木构件造成了4级(严重级)危害程度。本研究可为古建筑生物危害鉴定提供参考,为古建筑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徐伟  李耀 《人文地理》2012,27(3):98-102
旅游真实性已成为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很少有学者涉及古村落真实性相关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皖南古村落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建构古村落真实性原始指标。利用SPSS16.0和Lisrel8.7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真实性文献和古村落特征阐释的基础上,将古村落真实性指标归纳为原真性、建构真实性、超真实性和主体本真性四类真实性维度。最后从明确古村落原真性的主体地位,多途径设计和开发真实性资源要素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古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为少见的。究其原因为,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作用,独特地理位置、封闭而又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其然;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历史和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对封闭、完整且一脉相承的文化是其内在动因;人口、土地开发和技术水平三者关系的协调是其前提;先进的农耕制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其基础;文明中心随环境而变迁,保证了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6.
刘婷  张阳生  高连海  汪银 《人文地理》2009,24(3):97-100
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集合体,其地域特色不仅仅是依靠建筑风貌和自然风貌等物质环境来体现,作为古镇重要资源的民间历史传承等非物质文化也具有体现古镇地域个性的标志功能。目前我国多数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还相对较小,表现出相对的集中性与整体性。文章首先对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山西大阳古镇作为典型案例,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勘察、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救保护及其活力复兴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为古镇文化产业的起步与发展研究做好一定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及其旅游地理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岷  张柏 《人文地理》1994,9(2):10-14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晶,其中充满了大量的优美地理景观信息,这些地理景观大多成为现代旅游风景。本文对这些地理景观信息加以分析,提出其地域类型并探讨其旅游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古玺文字考释(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古玺汇编》中的一些未识字、误识字进行了新的考释和辨别,具有相当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9.
    
In the Iron Age IIA Philistine cemetery at Ashkelon (modern Israel), roughly 11% of individuals exhibit severe and highly variable dental wear, which we explore here at two timescales: wear that accumulates over days and weeks (microwear) and wear that accumulates over months and years (macrowear). Using teeth from both adult and nonadult individuals, we first established categories of dental macrowear patterns and sorted individuals within them. We then made replicas of the teeth from 27 individuals having both typical and atypical dental wear and performed metrology by noncontact profilometry on a reflected light microscope. We then calculated each tooth's surface roughness (Sa) and collected qualitative observations of teeth within each macrowear category. Our findings show no macrowear or microwear pattern exclusive to sex or age group. Likewise, there a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in Sa between adult males and females, and sampled nonadults fall within two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pooled adult means. The microscopic surfaces of all teeth show a wide variety of textures on the occlusal surfaces, including wavy striations, deep parallel striations, globular pitting, and newly described rectangular pi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dividuals used their teeth as a third hand while manipulating objects and that children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se activities. Due to the similarities in dental wear between Ashkelon and other coastal populations, we conclude that the observed wear patterns arose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specialized tasks for a marine-based economy.  相似文献   
110.
朱泓  周慧 《史学集刊》2006,(4):118-123
近年来,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一些有关古代车师、鲜卑、高句丽、渤海、吐蕃和契丹等族的人骨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这些古人骨资料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和分子考古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填补了多项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