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黄河流域前期新石器文化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来,在黄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几支前期新石器文化,曾在学术界引起热烈讨论。本文通过对每个文化的分布区域及文化特征的具体分析,阐明了它们相互之间的纵横关系,认为它们是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  相似文献   
72.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考古和古文字材料,对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周文化势力在西周时已深入到淮河中游地区,其南界并未越过江淮分水岭一线。  相似文献   
73.
江淮东部是介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区。自50年代初在江淮东部发现淮安青莲岗遗址并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以来,江淮地区的考古工作始终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而高邮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在考古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绕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探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以及淮河流域古文化,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邮召开的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苏鲁豫皖浙的专家各抒己见,本刊将座谈会上有代表性的专家的发言经整理后以纪要的形式刊出,旨在对江苏乃至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4.
20 0 1年 2月~ 10月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一中新校址发掘古墓葬 4 4 7座 ,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其中在M 3 6中出土两件泥质灰陶虎座钫壶 ,为古代陶塑艺术佳作 ,系豫西南地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5.
王豫 《华夏考古》2004,(4):63-76
分布于重庆龙河 (古代南宾河 )沿岸的丰都、石柱两县的崖棺葬 ,其墓葬形态主要是长方形横穴式。这种形制的崖棺葬 ,是来自于渝东南、黔东北、湘西、鄂西南地区的古代五溪蛮中的某支民族北迁至龙河流域后所留下的文化遗存 ,是中国境内行崖棺葬民族埋葬习俗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76.
如何实现有效治理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以阳朔遇龙河景区为个案,归纳其治理模式空间分异的类型与特征,解读不同模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发现:①村企共治模式中,各治理主体形成互助依赖的伙伴关系,资本互补、信任互惠、层级协同、信息对称、相互监督,能够兼顾效益、秩序与公平,游客满意度最高,呈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态势;②社区主导模式中,治理主体权力失衡、信息不对称、短期工具理性、监管机制难以发挥持续实效,导致旅游秩序最差,游客满意度最低,不利于长远可持续发展;③政府主导模式中,政府公司治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导致商业效益较差,未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77.
李瑄 《史学集刊》2005,(4):28-31
刘程之,号遗民,晋宋问人,晋末弃官归隐。后人往往根据其不仕之事与“遗民”之号,将其理解为易代后出于政治立场与道德自觉不仕新朝的“遗民”。其实,遗民一词的此一义项在晋宋之世尚未确立,刘遗民不过是一位追求山林玄远之趣的隐逸之士。并且,由于刘遗民的历史存在,还产生了“遗民”一词不被广泛注意的另一义项——隐士。  相似文献   
78.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 order to change physical and operational aspects of Shanghai’s Huangpu River had been debated by Qing and Western officials since almost the beginning of its history as a Treaty Port. At stake in those debates was the perception of the river’s proper use: as a natural barrier for military defense, or as a conduit for global trade. After the Western powers unified to militarily suppress the Boxer Uprising in 1900, they attained their long-awaited goal of the right to transform the river for global trade as part of Article 11 of the Boxer Protocol: the Junpuju (or Huangpu Conservancy Board) was created and authoriz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make the Huangpu River navigable for shipping vessels. Although the Junpuju continued the ethos of earlier extra-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after 1901 the organization bore the author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era of the New Policies, Qing officials were intent on revising the original terms of river conservancy so that they would be more favorable to Chinese sovereignty. At the same time, imperialist rivalries among the Western powers ruptured the apparent unity of the earlier alliance during the suppression of the Boxer Uprising. Before long, Western corruption in the Huangpu River dredging was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Qing officials, who deftly used it to recover Qing control over certain parts of the body of the river.  相似文献   
79.
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80.
《云笈七签》卷——三(上)收录的14则仙传,通常以为《逸史》佚文,李剑国先生《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虽曾怀疑为《神仙感遇传》内容,但经过分析,还是归为《逸史》佚文。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考察,认为这14则仙传乃是杜光庭改编自《逸史》的篇目,与《逸史》原文已经有很大差别,应属在《神仙感遇传》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