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篇
  免费   21篇
  10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郑亳说"不合理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锋 《华夏考古》2005,(3):78-82
"郑亳说"否定隞都说的理由不充分,把郑州商城确定为商汤亳都的文献依据也缺乏可信性,郑州商城一带很少发现与汤亳相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及与汤相关的传说,尤其是偃师商城的发现和郑州小双桥遗址被"郑亳说"确定为隞都以后,显示出"郑亳说"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942.
从青铜爵的来源探讨爵柱的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爵是夏、商和西周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爵柱的功能为何是许多青铜器研究者和鉴赏者经常提出的问题。本文根据对史前陶鬶的研究,认为爵、斝皆源于陶鬶,青铜爵的柱是其祖形——“原始管流陶鬶”的流根处的“鸡冠形装饰”的演化,代表了“鸟冠”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3.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44.
毛泽东与蔡和森相识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们志同道合,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探讨人士国事,结伴游学五县,生活上相互帮助,共主新民学会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相互通信,各诉自己的见解,共同批判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他们在早期革命活动中,始终表现了无比纯洁、深厚的战斗友谊。  相似文献   
945.
宁夏固原北朝墓葬初探@姚蔚玲$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756000固原;;北朝墓葬;;初探~~  相似文献   
946.
陈修颖  甄峰  吴泓 《人文地理》2004,19(6):44-48
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与上海市传统产业结构的现实,决定了上海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传统产业顺利实现地域转移。根据传统产业的区域转移理论和区位进入理论的Hayter模型,在全球生产一体化和中国进入开放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上海市传统产业的地域转移有两种空间取向:国内转移和国际扩张。国内转移有扩展转移和等级扩散两种途径,移出产业的选择要依据上海产业重构的要求和产业优势状况确定。国际扩张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根据上海的实际,提出三种国际空间扩张策略和境外投资的区域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947.
元末明初参与南京城墙建造由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总计筑城人数在百万以上。  相似文献   
948.
本文以集美美术馆所藏绢本着色降魔图为,论述了五代时期降魔图像新发展的有关情况。作品中的降魔释迦佛表现出若干新时代造型特征,密教明王的出现增强了佛的威慑力。魔众种类繁多,复杂多变,艺术表现趋于极限。释迦佛神通变化以及转轮圣王七宝被吸收进来,强化了释迦超人的性格。图像中还可以见到来自印度帕拉朝美术的因素。此图像的内容和表现远远超出了北朝时期同类作品,代表了后期降魔图像发展的最高水准。推测此图像出现与当时流行俗讲的社会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949.
作者通过整理元代画家李士行的传世作品及生平资料,对画家的生平经历有了一个简括的认识,并归纳出画家作品的两种风貌,即古木竹石类继承北方王庭筠和李成、郭熙传统;山水类则师承董源、巨然。李士行于不同题材师法不同大师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元初名家赵孟(兆页)的“提醒品格”,另一方面与其生存环境的艺术传统和造化熏染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50.
陈元甫 《华夏考古》2007,(1):131-139
对作为吴越文化主要遗存的土墩墓的研究成果累累,对其埋葬特点、文化内涵、文化性质、时代等,学术界已墓本达成共识,但对是否存在一墩多墓的问题,意见不一。本文根据对南岗山、连山等地的考古材料分析,认为一墩多墓现象在土墩墓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