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三国东吴时期,以江浙一带为中心流行一种丧葬器皿——谷仓,对于其名称、功能和消失原因等诸多问题都产生过争议。笔者介入神话、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字考证等方法,从民间宗教起源、地域文化等多种角度,对谷仓的文化功能、消失以及与佛教的关系等诸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62.
从唐代越窑遗存来看,窑址相对集中在上虞曹娥江流域和慈溪上林湖四周。何处才是越窑秘色瓷的原产地?至今学术界还没有找到确凿的实物证据,也没有地方志记载,只有唐诗对越窑秘色瓷的记载较为详细。本文通过研读有关描写越窑、越瓷的唐诗,实地考证诗文中记载的越瓷产地的人物、地名和相关典故,结合窑址附近出土的墓葬志文和族谱,提出秘色瓷原产地"上虞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63.
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LRS)和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P-XRF)技术,对鸿山越墓出土的战国玻璃进行了无损分析,根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钙硅酸盐玻璃两大体系。结合考古学研究结果,初步认为鸿山越墓出土玻璃可能与楚国有密切关系,是东周时期越楚之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64.
方孝标《光启堂集》清楚地昭示了他游闽越的原因,《钝斋文选》虽系游滇黔的归后作,并大量收录了他游滇黔的纪闻作品,但对滇黔行的游因只字未提。方孝标游闽越滇黔都是为了借贷还修城的欠款,任务完成即归。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中朝廷加给方氏的归顺"吴逆"罪和方氏乡党赞美他的"气节说"都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65.
越窑是我国古代南方名窑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根据现有纪年墓青瓷出土资料对东汉晚期至南朝这一段历史时期常见器物、典型器物演变、纹饰装饰特点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6.
古越民族文化有其自身固有的越系文化基因,它既吸收了吴、楚、徐、舒、中原等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它多源的文化姻缘。同时,它对其他民族包括东南亚诸多民族的文明起源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7.
《吴越备史》的成书、流传及版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尽可能走访了中国大陆现存《吴越备史》的所有版本、搜集抄录了37则序跋、23则著录的基础上,按照“版本实际第一,前人的著录文字对版本的描述、交代第二”以及“宁阙疑,勿妄断”两个原则,通过对各版本文字上的比对,并结合前人的序跋、著录,梳理了《吴越备史》一书的成书过程、流传过程、版本的存佚及其源流。文章的结论有三个:一,《吴越备史》的成书分三个阶段;二,《吴越备史》的流传过程;三,中国大陆现存的23个版本共有三个源流。以上三个问题的结论可从文章附录的《吴越备史版本录》、《吴越备史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及其《吴越备史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说明》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68.
孙华 《南方文物》2008,(2):27-38
浙江绍兴发现的印山大墓,是一座既有浓郁东南地区吴越文化的因素又有很多中原地区周文化因素的越王级基葬,地上高大的封土堆、两面坡顶的无墙基室、带把手的独木棺等因素是沿袭了越地本地的传统,其他如封土的形状、丘垄外环壕和神道的形式、墓室外积炭等,则带有浓烈的模仿中原周王陵的色彩,而不仅仅是中原秦国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9.
试论越窑的衰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约创建于东汉晚期,中晚唐逐渐进入辉煌时期,北宋中期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北宋晚期全面衰落,约公元13世纪早期以后停烧。从其出现衰落迹象到停烧,历时约150多年,其间并非简单、缓慢地直线下滑,而是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耐人寻味的过程。衰落的前期即北宋晚期,形势急转直下,经营者们显得极度无奈;南宋早期似有所醒悟,之后,开始改革青釉的配方,调整产品,但终因衰落时间太久,行动太晚,奇迹未能出现。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创新,盲目将生产的重点转向刻、划花青瓷,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刻、划花青瓷又质量平平,使产品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丧失了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0.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