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亳在大伾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上古"国必依山川"是为了君王能够通于神明,以神道政教天下.河、岳乃商作为天下大邦、共主之神灵傧居往来所在,祀之即祭祀其中的神灵.毫是建于大河要冲之大伾山上的商人宗邑,由其地则曰丕(伾、岯),筑邑其上则曰邳、(韦阝),由其宗庙形象则曰毫,皆丕山之丕的音转,其山显灵瑞而商人兴,故宗于其上.文章从商代祭河与王邑制度说起,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以两个前提、七重证据,论说毫在大伾山上,为商人百世不迁之庙.毫在大伾,则商史许多问题皆可以通解.  相似文献   
52.
从费孝通的两份文献看1956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西南许多地区发生了少数民族事件,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央反映情况。费孝通因为与贵州民族工作有较深的渊源,接受了威宁两位苗族知识分子的请求,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和贵州省委反映有关情况。1956年4月,中央决定再次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认真检查,在肯定建国以后民族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统战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贵州各级政府提出了改进民族工作的意见,并开始对民族政策执行中的缺点和错误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53.
姑蔑史证     
姑蔑原本是生活在今山东半岛上古老的东夷族一支。商甲骨有“蔑”字,西周献未见姑蔑族,直到春秋隐公元年(722年)始见“盟于蔑”,对其蔑地,诸家考释皆已落实。春秋时期,姑蔑一直处于鲁之附庸地位,直到春秋末年,在吴越争霸战争中,姑蔑举族迁到越地(今浙江龙游县),与越族交融,最后一起融入华夏明中。清人误认为鲁地和越地出现的姑蔑族“不得混合为一”,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54.
Wartime Shanghai (1937–1945) was a crucial period in women’s Yue opera history, during which the opera took roots in the city and was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art form. The opera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dominant presence in the city’s popular entertain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40s and gaine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ith its masterpiece plays such as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rise of women’s Yue opera in wartime Shanghai was more a ramification of long-term developments in urban migration, urba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women’s integration into society that ran through the entire Republican even the early PRC periods. Translated and revised from Huadong Shifan Daxue Xuebao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8, (2): 56–67  相似文献   
55.
岭南地区南越国墓的文化因素构成情况大体有三:一种是相当典型的越式墓,墓主当为比较纯粹的土著越人;一种情况是越式特征已经减退而汉式因素亦不明显,墓主当为受到汉文化一定影响的土蓍越人;第三种情况是汉式因素比较明显却仍然存在相当强烈的越式因素。其中最后一类墓年代更晚,分布亦较为普遍,族属似可称"次生越人"。从考古学文化和历史背景分析,岭南汉族的最重要来源应该是"次生越人"。南越国土著越人与南下汉人融合的大趋势是"次生越人"的形成和壮大,"文化上汉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意识上越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56.
北宋中期,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瓷业核心区窑址数量急剧减少,窑场规模缩小。与之相对,浙江其他地区却发现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窑业遗存。研究显示,限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北宋中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核心产区不再适宜大规模的瓷业生产,而这直接迫使制瓷工匠作出选择,或许其中一部分工匠开始另辟他地继续从事窑业生产,从而在浙江范围内出现了众多这一时期的窑址。此外,在瓷业技术的传入过程中,制瓷工匠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创新。  相似文献   
57.
李军 《东南文化》2000,(3):105-110
作者以实物资料为依据,总结了越窑瓷器的主要装烧工艺,并指出装烧工艺在越窑青瓷制作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浙江慈溪里杜湖的十五处越窑窑址作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调研。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唐、五代、北宋时期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作了系统分期,并对典型器物的纹样及与金银器的关系作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60.
人们对古瓷铭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作为古瓷铭文史上的一个特例--越窑单字款出现的社会意义却缺少探究。本文试从单字款出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索单字款出现的原因。认为当时宽松的烧窑制度是单字款出现的前提条件,而窑业规模和窑工分工是单字款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