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殷墟花东H3卜辞中"迟弓、恒弓、疾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东>37版有"迟彝弓、恒弓、疾弓"三种不同的弓,它们分别相当于文献中的王、弧、唐、大、夹、庾之弓.它们使用于H3卜辞主人"子"在学射礼即将结束时.本文对"迟彝弓、恒弓、疾弓"三种不同弓的考证,不仅有助于深化H3卜辞研究,而且对商代、西周、春秋时期的射箭工具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52.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也随之从书本上消失。过去认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简称《印书法》)中的"界行",就是明清活字印本上的"行格界线"。近期,笔者重新审视西夏文佛经《本续》,对将其定为木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是"隔行竹片印痕"的认识有所领悟:《造活字印书法》中的"界行",与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明清活字本"行格界线"不同,它是不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王祯《印书法》"界行"进行了论证:1.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概念不同;2.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性质不同;3.它与金简《程式》"套格"不同。 相似文献
53.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镞,多以泥板岩为主要的加工材料,其器型非常地多样化,可以看出当时的石镞工艺技术是有非常专业的生产体系。按其岩性的目测鉴定,全都是变质岩中的板岩,合计80件。透过反射光谱学反映石镞岩石总体的反射率大小以及光谱曲线斜率变化,用以辅助区分石镞的主要岩类,以达到分类的目的及定量统计分析。此次测试是藉由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Lambda900 UV/Vis/NIR光谱仪于密闭黑暗环境中所测试完成的。 相似文献
54.
蔡谟《汉书音义》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委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6):45-48
本文通过对比裴骃《史记集解》和颜师古《汉书注》,认为裴骃《史记集解》所引《汉书音又》即蔡谟所著。这部著作是南朝至唐代以来《汉书》最为通行的注本,也即《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本。在此基础上,又就《汉书音义》的成书、流传、价值等问题略作考索。 相似文献
55.
家猪是殷墟孝民屯遗址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消费对象,本文对该地点出土家猪的死亡年龄结构、宰杀模式、畜产品开发与晚商城市的肉食供应等问题进行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认为当时人养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肉产品,殷墟文化一、二期时孝民屯居民可能主要靠自己养猪获得猪肉,而殷墟文化二、四期时该地点居民日常食用的猪肉则很可能主要依赖外来供应。 相似文献
56.
自从确定“腰坑”这一考古学术语以来,腰坑葬俗文化已逐渐成为考古学、民俗学研究者所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对此葬俗做过研究的有郜向平、王志友、杨毕、谢日万、朱海仁、胡庆生、彭文等,以及日本学者井上聪。最近,笔者曾对陕西地区腰坑葬俗的情况进行过肤浅的研究。而此文撰写的目的,是通过对商周时期关中地区腰坑葬俗的具体探讨,以期理清该葬俗在周族、殷族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57.
James Scorer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Cultural Studies (Travesia)》2017,26(2):141-164
Ever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hotographers have regularly turned to Latin American ruins to express a diverse range of scientific, colonial, aesthetic and spiritual desires. This article looks at photographs of Latin American ruins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rough several archaeological expeditions in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over the cour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photographs of ruins that include human subjects, I argue that the human-material interactions evident in these images undermine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a split between the archaeological subject and the material object, serving as a reminder of the political actuality of ‘classical’ ruins, sites that have sometimes been left out of the West’s contemporary fascination with the dark underbelly of modernity. Acknowledging that such politics is by no means always innocent, sometimes reflecting as it does the embedded power relations of neo-colonial desires, I argue nonetheless that ancient ruins in Latin America continue to be spaces around which social relations can be formed, not least through humour and pleasure. 相似文献
58.
山东济南刘家庄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带有铭文族徽的商代青铜器,其形制多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地区居住着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针对该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铜器铅同位素等方面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针对这批青铜器制作工艺、合金技术及矿料特征等科技分析数据偏少,与商都殷墟遗存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讨论分析。 本研究选取该遗址三座墓葬中29件青铜器(5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金相显微镜、VG Elemental型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利曼Prodigy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从青铜器合金组成、金相组织、铅同位素比值及特征微量元素等方面采集数据加以分析,再结合器物形制等考古学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刘家庄青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合金组成为铅锡青铜、锡青铜、铅青铜、纯铜及铅砷青铜。大部分青铜器金相组织以α固溶体为基体,呈树枝状偏析,枝晶间分布(α+δ)共析体,部分共析体完全腐蚀,Pb相呈颗粒状零散分布或者完全腐蚀,局部区域如孔洞、枝干与缝隙间析出不规则形状铜晶粒。少数器物金相组织内部存在滑移线,推测器物可能经过铸后冷加工。铅同位素比值显示,此批青铜器高放射成因铅占比较高,与殷墟二、三期含高放射成因铅器物数据分布范围相对吻合,与殷墟一期、殷墟四期分布范围稍有差异。微量元素总体趋势以高含量Bi、As、Ag元素为特征,结果与殷墟青铜器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相较接近。综合对比发现,刘家庄青铜器似乎与殷墟青铜器的主体原料相同。从器型上看,刘家庄青铜鼎、簋、觚形制与纹饰风格等,多与安阳殷墟青铜器尤其是与殷墟二期、三期保持较高的相关性。 本研究表明晚商时期海岱地区与殷墟中原地区交流密切,为商晚期青铜器生产来源与流通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该研究深化了对刘家庄商代青铜器本身的认识,补充完善了济南刘家庄青铜器科技分析内容及考古学研究信息,为深入了解商代时期海岱地区与殷墟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免受微生物危害的方案,本工作采用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酯(Iodopropynyl Butyl Carbamate,简称IPBC)处理的方法解决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侵蚀微生物的防治问题。将遗址中处于潮湿环境条件下的木构件经IPBC处理5年后,测得其细菌总量减少89.25%,真菌总量减少55.56%,且木构件中微生物主要类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表明,IPBC对于可能导致潮湿环境条件下木构件材质软腐的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控制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的微生物危害提供了有效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