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篇
  免费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河流域的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运用不同时空动态分析方法,在Open Geoda和Pysal2.7软件支持下,对1990-2013年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显著对整体差异贡献最大,中部、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相对稳定;流域经济空间异质性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区域经济格局两极化明显且东部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流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内,冷点区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青海等部分州市;通过分析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反映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趋势,初始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域背景亦具有一定作用,区域经济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基本不存在。  相似文献   
132.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自其《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之后一直在国内外史学界影响广泛,它认为明清以来的人口增长导致了长江三角洲植棉等经济行业的单位工作日劳动报酬的递减。鉴于史学界至今未有人从该书内部详细分析这一理论的实际论证过程,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指出它存在:一,植棉经济发韧于明代等诸多事实判定疏误或不当之处;二,抽样数据的数量严重不足等统计数据问题;三,植棉等经济行业的单位工作日劳动报酬因其单位产出价格的巨幅变动而无法简单比较等逻辑分析方面的问题。据此,本文认为该书没能有效证明过密化理论符合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发展事实。  相似文献   
133.
Urban growth drivers in a Europe of sticky people and implicit boundar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investigate urban GDP per capita growth across the EU12 usingdata for functionally defined cities—rather than administrativeregions. We test hypotheses on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EUintegr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urban government and explorespatial dependence and mechanisms of spatial interaction. Resultsare acceptable on standard econometric tests without measuresof spatial interaction but there is spatial dependence. If variablesreflecting spatial adjustment are included, they are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and eliminate spatial dependence. Not only do theresults now provide consistent estimates of parameters, butthey also support relevant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show nationalborders are still significant barriers to economic adjustment.People in Europe are sticky so it is unreasonable to assumespatial disparities will disappear. Our findings also implythat cities in Europe form national rather than a single continentalsystem.  相似文献   
134.
Two competing discourses emerge from a careful reading of parliamentary debates in Norway on rural development. One regards rural values as intrinsic, while the other regards the rural as an actor in a play about economic growth. The 'growth' discourse has economic growth as its nodal point and fo-cuses on the freedom of an individual to establish a business wherever he or she wishes, and to migrate to any preferred destination. The 'intrinsic value' discourse places the value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cultures as its nodal point and focuses on allegedly forced migration, a nature-based economy, and local freedom of action. During the neoliberal period, starting about 1980 the strength of the intrinsic value discourse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splaced by the growth discourse. The latter seems to match general social changes such as neoliberalism and globalization more than the former. However, analysing the fight between these two discourses is not exhaustive. A broader analytic perspective is needed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logic of how the meaning of rurality comes about. The meaning of rurality in Norwegian politics is made through the way the competing discourses link up to 'nondiscursive' topics that originate and evolve outside the discourses on Norwegian rural politics. We claim that topics which include economic safety and national identity/nation-state are more or les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logic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ncrete discourses of rurality in Norwegian politics.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rural change is contingent not only on the meaning-making process in parliamentary debates, but on the way truth claims made by politicians are linked to general national and global issues.  相似文献   
135.
程桂霞 《攀登》2009,28(3):81-84
新时期,军事信息化的空袭战争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人民防空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不同于以往那样单一。我国人民防空法明确规定:人民防空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因此,积极做好战备工作、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防空的立业之本,推动城市经济建设是人民防空建设事业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人民防空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于促进人民防空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6.
长江流域“原史时代”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石器时代末史前文明断裂至秦帝国建立被正式纳入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之前的这一时期,是长江流域历史或文明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特征与西方史学和考古界通行的"原史时代"概念吻合,因而建议将这一时期独立出来作为长江流域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原史时代",并就长江流域"原史时代"的特征、分期及其对于长江流域自身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7.
贵州北盘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存分期与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贵州北盘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存的分析,依据文化面貌的差异将其分为三期,并结合周邻地区同时期材料的比对判定其年代。在此基础上,对它们所体现的葬俗、生计方式、居住形态和文化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8.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9.
雍正年间黄河河政管理制度的变化,推动了清代黄河图绘制内容和机制的变化;而康熙年间张鹏翮所绘河渠水利图集的内容和形式,也影响了乾隆年间江南黄运河图集的编绘。海内外分别收藏有以江南黄河、运河、洪泽湖、淮河工程为主题的河渠水利图集一"南河图说",经考证均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江南河臣高斌、张师载等人在乾隆帝首次南巡的背景下绘制呈送的定本、副本或后人摹绘本。《南河图说》既是河督高斌反映河情、陈述治河政见、彰显治河政绩的工具,也是乾隆帝确定南巡路线、了解河务、进行河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南河图说》的绘制、呈奏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乾隆首次南巡的模式,对研究乾隆南巡和乾隆朝河政运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0.
乌氏考     
乌氏县作为今陇东地区最早设立的县之一,在河陇交通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考据与乌氏相关史料,对汉唐间乌氏县之沿革、迁置、地望等进行了仔细考证,认为乌氏县为秦县,其地望在汉唐间曾发生数度迁置,唐人已经在其地望问题上产生了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