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2018年11月~12月,为从聚落层面对灵宝盆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遗址开展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灵宝五帝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勘探。结果表明,该遗址主体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期大型聚落,南部有一条南壕沟,并发现一定数量的房址、灰坑,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在遗址东北部还发现有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遗存。另外,调查发现该遗址附近有古湖相沉积,对研究该区域古环境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2.
胡家窝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青山镇胡家窝村一个临汉江的土台上,中心位置为东经110°57'53",北纬32°46'00".2006年10月~12月,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后冈一期文化、朱家台文化和战国时期遗存.  相似文献   
43.
有心还是无意:李济汾河流域调查与夏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伟 《南方文物》2013,(3):108-116
1925年李济在汾河流域的调查以及1926年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第一次自行组织的考古工作。以往研究大多指出探索夏文化是李济这次考古活动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李济当年所写的调查和发掘报告,证明李济此行的真实目的是要寻找一处适合发掘的史前遗址,并企图通过自己的工作以回应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而终李济一生,他认为在考古学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何种文化为夏文化。  相似文献   
44.
A masonry pillar composed of solid clay bricks, cement mortar and infill is extracted from a historical structure and tested in concentric compression. It is subjected to cyclic and monotonic loads up to compressive failure.

In parallel, sample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pillar and are subjected to destructive tests. Non-destructive tests are performed on the pillar, as well.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stituent materials are critically examined and their role in the maximum load reached and the failure mode obtained are discussed.

Finally, a finite element micro-model of the pillar is us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pillar test. The influence of the existing damage on the pillar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odel, resulting in a fair approximation of the global Young’s modulus, maximum load and the failure mode.

Highlights

●?A brick masonry pillar extracted from a historical building is tested in compression.

●?Material samples extracted from the pillar are characterized by mechanical tests.

●?A finite element micro-model of the pillar is us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compressive test.

●?The effect of damage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pillar i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45.
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室内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偏高岭土是高岭土经高温脱水后形成的一种高活性的人工火山灰材料,铝酸钙膨胀剂(AEA)是以一定比例的优质高铝熟料、无水石膏等无机材料共同粉磨而成的抗裂防水膨胀剂。在研究"仰韶水泥"的过程中发现,在烧料礓石水硬石灰中添加偏高岭土后,可有效提高水硬石灰结石体的强度,缺点是收缩变形较大。本研究基于对"仰韶水泥"的研究,结合砂岩石窟及其裂隙加固的特点,通过室内研究在烧料礓石水硬石灰中添加不同比例偏高岭土和膨胀剂AEA后浆液的流动性、凝结时间、收缩率、龄期强度等基本性能,初步筛选出了适宜砂岩石窟裂隙加固的灌浆材料及配比。  相似文献   
46.
为深入认识豫西灵宝盆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遗址的聚落内部情况,2018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本次工作明确这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等,基本搞清了聚落范围、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7.
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仰韶文化内涵丰富,依据采集的大量陶器的器物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这对于解决遗址性质、区分区域类型、排列文化谱系以及今后这一带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众多文献记载,新郑是传说中的黄帝故里,该遗址的南部传为"黄帝口",其仰韶文化遗存又十分丰富,这可能与传说时代黄帝氏族的重要中心聚落有关.  相似文献   
48.
巩文 《中原文物》2003,(4):28-38
本文依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发掘等资料,以史前人类近水而居、沿河建村为原则,将仰韶文化晚期的重要分布地——天水至郑州间的聚落遗址划分为12个聚落群,并将聚落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与小型聚落。认为凡中型以上的聚落都可能是本聚落群的中心聚落,也可能是若干个聚落群所组成的更高一级的中心聚落。在仰韶文化晚期,联邦已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可能正处于中国古代文明因素的孕育阶段。  相似文献   
49.
水泥在历史建筑保护中使用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主要表现为强度过高、与建筑物本体相容性差、易析盐,以及有碍于体现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很多早期的加固案例也显示出它的种种弊端。但是,水泥作为摩崖石刻等危岩体的加固材料,在我国依然有不少应用。目前,对于这类加固灌浆材料的的问题很少研究,对相关弊病缺乏评价,因此也难以提出改进措施。为此,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种类水泥以及不同添加剂改性的水泥灌浆材料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离子溶出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水泥类灌浆材料用于摩崖石刻危岩加固的适宜性。结果显示,添加有机硅在不影响水泥浆工作性能和强度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抑制水泥中可溶性离子的析出;超细水泥在强度、抗析盐和防水性能上比普通水泥具有一定优势,但发现市售超细水泥中CaSO_4含量较高,导致SO_4~(2-)析出量较大。若摩崖石刻危岩加固需要使用水泥砂浆灌浆,建议选用CaSO_4含量低的超细水泥,添加适量有机硅,并通过进一步实验获得离子溶出量较低的最佳配方。本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灌浆加固材料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0.
Fired bricks are a hard and durable masonry material that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emergence of early human urban civilization. In China, fired clay brick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a building and flooring material since the Qin Dynasty (476?206 bc ), although a few lines of evidence show that fired clay bricks might have been invented as early as 5500 years ago in eastern central China. However, these burnt clumps of clay appear not to be bricks in the strict sense, and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origin of fired clay bricks in China still remains fragmentary.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a Middle Neolithic cultural site in northwestern China reveal that the making of fired clay bricks began some 5000 years ago. Our findings also open a window into the process of prehistoric brickmaking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