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9篇
  38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淮海经济区城市空间影响范围与城市经济区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因子分析法求取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指数及等级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和等级划分,选取4个一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然后运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的空间影响距离。再根据空间影响距离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城市的区域特征、发展潜力、现有经济规划、历史习惯和人文特征,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研究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区形成和划分的目的是指明各城市在整个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了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2.
    
In recent decades, urbanisation in Europe has been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functionally integrated urban regions. Areas around Copenhagen, Denmark, have also experienced continuous urbanisation and a considerable in‐migration,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wider metropolitan region. Most recently, however, a shift of migration towards the urban centre has occurred. Was the emergence of the urban‐rural region just an ephemeral phenomenon? Migration patterns are used to analys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s. Generally, in‐migr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areas located at medium to long‐distances from the city centre from 1996–2005, while in the years since 2006, this trend has been reversed. However, a differentiated view on migration shows a very diverse and non‐linear development. We focus on three migration types, Ex‐urbanisation, Displaced urbanisation and Anti‐urbanisation and compare their development since 1986 in three time periods. Each type shows a different behaviour, partially unstable over time.  相似文献   
73.
在界定港口后勤功能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择不同价值链环节上的港航服务企业为港口后勤要素,通过分析2002—2018年港口后勤要素结构变化和空间演替,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尺度阐释长三角地区港口后勤功能转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及各城市的港口后勤功能均在不断优化,大型港口城市的转型态势较中小型港口城市更显著;不同城市后勤要素的增速不同,中心城市上海的高端要素增长显著快于其他城市,其他城市在中低端要素增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类后勤要素的增速存在明显差异,中高端要素的增速远大于低端要素,且空间分布上较低端要素更集中;区位和行业特性共同导致港口后勤要素在不同尺度上的集散特征也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4.
对明清江淮西部地区的旱涝史料进行梳理,对逐年州县旱涝灾害资料等级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和10年滑动平均值,重建1450—1911年该区域的干湿变化时间序列。结果发现,该区1450—1911年间共出现6个干湿阶段: 1450—149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1491—1545年,旱涝灾害频发,干湿波动较为明显;1546—1625年,旱涝灾害少发,干湿比较平稳;1626—1710年,以中度干旱为主,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1711—1860年,气候湿润;1861—1911年,干湿波动偏湿润。不同的干湿阶段对江淮西部的湖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干旱时期,湖盆积水减少,湖周萎缩;湿润时期,降雨增加,湖泊的蓄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75.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沿线分布有众多的城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结合立地条件对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城镇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散点型、串珠型和网络型三种基本的空间分布形态,在分析研究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基础上,提出了城镇空间演变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空间发展的差异性,中心城镇的游移性和城址变迁的宜居性,这对于指导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特点。墓葬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随葬动物有鸡、猪、绵羊、黄牛、狗、马,人骨骨胶原碳稳定同位素主要呈现C3和C4混合信号,部分呈现C3信号和C4信号,氮稳定同位素值相较牛羊等家养食草动物较高。综合研究说明汉晋时期河西走廊形成麦类、粟黍和豆类的混合农业模式,所以黑水国汉代先民摄取的粮食作物来源呈多样化。同时,河西走廊畜牧业发达,使当时人群摄取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较高。  相似文献   
77.
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的主要表征和关键内因,在当前乡村振兴初期和脱贫攻坚决胜期,深入探究二者间互动关系,有助于了解乡村发展阶段,缓解深度贫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采用MPI和人口空心化综合评价法测算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程度,并进行耦合发展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探测。结果表明:(1)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耦合程度呈现低、中、高3种趋势交替出现的\"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区多集中于南部山区;(2)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程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贫困地区乡村普遍处于亚健康和非健康发展状态;(3)农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乡村发展的基础因素,区位条件是其重要因素,经济基础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8.
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建刚 《人文地理》2002,17(3):63-65
西部不同地带生态条件的优劣差异决定了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劣等、中等、优等三类生态条件相应地发育出贫困、温饱、富裕三类群落的农户经济。西部各类农户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困难,贫困群落农户脱贫面临人口压力大与生态环境脆弱矛盾突出,及农户人均财政负担重,财政支农能力差的困难,已得温饱的农户面临收入与文化素质低、可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少的困难,富裕农户面临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制度创新滞后的困难。由政府主导,以多种手段、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扶持建立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促进已得温饱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制度创新推动富裕农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应采取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79.
试论环渤海物流网络的形成与运作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简述物流发展背景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作者界定了物流网络的概念与研究地域的范围,并且分析了环渤海物流网络的构成。同时作者仔细探讨了环渤海物流网络的形成机制和运作模式,通过分析,作者认为网络轮廓-海陆地域形状、网络节点-城市、网络联线-运输通道、网络能量-区域经济和运作主体-物流企业等五个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了物流网络,其运作由运作模块、驱动模块和调控模块组成。最后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0.
水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严重水灾可能会酿成\"城毁人亡\"的悲局。历史上徐州饱受水灾之苦,特别是黄河决口南徙打乱了原本水系,使得境内水灾频仍,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但另一方面,沂、沭、泗以及故黄河所带来的便利灌溉条件则促进了境内古代农业生产;而运河开凿又使徐州处于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位置,因此带来商贸繁荣、工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兴盛。本文在对历史上徐州水系变迁、尤其是水灾频发及其产生原因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境内水环境变化对徐州城市兴衰主要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黄河对徐州水系变迁和城市兴衰影响巨大,直接时间持续近700年;②良好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徐州境内工农业生产、商品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兴旺与农田水利的风调雨顺、水上运输的川流不息往往处于同一个时期;③建国后徐州境内水系得到逐步治理与恢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杭运河(徐州段)实现全年通航后,其城市发展的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