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1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繁昌窑青白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多种方法,初步分析研究了繁昌窑青白釉瓷片、匣钵及原料的结构与成分,得到如下结论:1)繁昌窑青白瓷的釉层较薄,约为0.2mm,常有开裂纹,颜色多为白中泛青。瓷片的透明度与釉中析晶层密切相关。2)柯家冲窑址附近的白色岩石不是瓷石矿料,不能单独用作制瓷原料。3)匣钵外特殊釉层的形成与窑汗无关,可能是由匣钵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2.
123.
文物的无损检测是文物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文物科学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期分析工作。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计划以古陶瓷的无损分析为先导,陆续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及研究深度,同时也不断完善各类分析手段。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报道了古陶瓷完整器元素成分无损分析方法研究的前半部分工作:研究方法的确认和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124.
清代官窑瓷器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科学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清代官窑瓷器专业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清代官窑瓷器的鉴定提供参考。本工作以清代官窑瓷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古陶瓷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中的相关基础研究,即数据库建立工作中测量点数的选取、测量条件的确认、测量方法精度的验证、清代官窑瓷器瓷釉元素成分含量的均匀性分布特点及含量分类标准等等。并对古陶瓷元素含量数据库建立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5.
高温技术是我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而古陶瓷测温是古陶瓷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研究内容。热膨胀法具有比较直接和精确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特点,然尚存在部分标本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南北方古瓷胎组成配方和结构性能特点,运用实验考古学方法模拟制备具有我国古陶瓷典型瓷胎配方和不同烧结状态的标准参考样,采用热膨胀仪科学化表征瓷胎重烧热膨胀曲线上转折点与其化学组成、烧成温度间的耦合关系,并深入剖析其影响规律及内在机理,同时确立瓷胎化学组成中Al2O3含量和自身烧结状态是影响热膨胀法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有助于科学化认知现有热膨胀测温方法,补充和完善使用热膨胀仪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6.
为揭示五代天青瓷釉的呈色机理以及胎体的透光机理,本研究以五代耀州窑天青瓷为主要对象,分别采用EDXRF、XRD、XPS和SEM/EDS等测试方法,分析了化学组成、物相、着色元素的化学状态及微观结构对瓷釉的呈色及瓷胎透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青瓷釉为复合呈色方式,釉中Fe_2O_3产生的化学着色作用和釉层中物理结构(残余晶体和分相液滴)对入射光的散射作用产生的结构色,或加深或淡化了呈色,且对釉面的色饱和度和乳浊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天青瓷胎的透光性主要与着色氧化物对入射光的吸收以及晶界、气泡对入射光的散射有关。低含量的Fe_2O_3和铁钛固溶体,大大减少了其对入射光的吸收。同时,较少的晶界也减弱了对入射光的散射。因此,天青瓷的透光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7.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启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1):93-100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丙烯酸树脂漆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增加展陈效果,还为以后大批量相同保存环境和病害的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8.
为了考察对一件已经经过X荧光分析实验的陶瓷样品进行热释光年代测定时,年代结果是否会受到X荧光分析实验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本工作选取了古代与现代的陶器、瓷器及三彩样品共26件,在常规、经过胎体成分分析、经过釉层成分分析三种实验条件下测量比较热释光年代的变化.研究发现,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样品,X荧光成分分析实验对热释光测年的影响程度不同;对部分样品的测年结果无影响,对部分样品的年代有增大的影响,但增大的程度不会使热释光测年结果产生真假颠倒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9.
指纹元素分析对南宋郊坛官窑的起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30个南宋官瓷样品、2个效坛官窑的原料、紫金土和4个现代仿官瓷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NAA),测定每个样品中3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这36种元素中挑选出9种指纹元素的含量进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南宋官窑的釉料和胎料产地明显不同;南宋官窑有着长期稳定的釉料和胎料产地;遗址缸内的原料(35#)、练泥池内的原料(36#)、紫金土(37#)既不同于古官瓷的釉料,也不同于胎料。练泥地内的原料(36#)比较接近于胎料。现代官瓷的釉料和胎料与古官瓷的明显不同,说明它们的产地不同。 相似文献
130.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是西沙群岛海域一处重要水下文化遗存。该遗址出水了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多种瓷器,是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外销瓷贸易的关键窗口。虽然前人通过青花瓷器类型学分析确定了遗址的相对年代,但由于未发现船体痕迹无法进行碳十四测年,而热释光测年方法则为确定遗址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一种替代手段。为了探究该遗址出水青花瓷器的热释光性质及年代,本研究利用前剂量饱和指数法对16件青花瓷片进行了古剂量测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Th、40K的含量。在剂量率的计算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样品的经纬度、埋藏深度、含水率以及放射性元素含量等参数,并首次使用综合矿物分析(TIMA)揭示了瓷胎中的石英粒径分布情况,以提高剂量率计算的准确度。热释光年代结果表明,这批青花瓷烧制于元代至明代早期,在释光有限的误差范围内符合传统鉴定方法得出的该遗址属于元代这一结论。这有助于揭示该历史时期相关器物的制作工艺、实际用途和可能的产地。此外,这也为理解该历史时期青花瓷器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