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涂山地望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人的祖先鲧死后化于墠渚,地在伊水之滨的三涂山旁。墠渚的合读即涂、即羽,三涂即是墠渚周方言的读音,即墠渚的异读。涂山、羽山、三涂山实为一山,双音与单语的区别缘于方音的不同。其地为夏人的祖山圣地,禹合诸侯于涂山即是在祖山大会诸侯。于宗庙赏罚黜陟。这是夏时的礼法。会稽是越语羽(涂)字的复音形式,禹合诸侯于会稽出于越人,或者是越人的伪造,也有可能是夏之后人辗转迁徙于此,奉禹之祀于其地,将旧地名带入新地方,由当地语音读出。  相似文献   
52.
苏轼《东坡题跋》卷四“记与蔡君谟论书”一则,为古今研究苏轼和蔡襄者经常引用·本文考定其伪,系后人改窜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试笔》之文。进而考定该文为欧阳修于嘉祐年间(1060-1063)的叙事和追述欧、蔡二人同为馆阁校勘至同知谏院(1040-1043)时事情,并确认欧文别本“今思此语,已十余年”实为“二十余年”之脱文。  相似文献   
53.
鹿邑县太清宫镇即春秋相邑。微子即西周金文之相侯。鹿邑大墓铜器铭文中的子口寻,即微子启之孙脯。长字象拄杖形是商周文字,不应用经过讹变的战国楚简中的长字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54.
《禹贡》五服制度实质是指以王城所在地为中心、从内到外可以划分为三个大圈:内圈是甸服,是王畿之地;中圈包括侯服和绥服,是大小诸侯所在地;外圈在最外边,包括要服和荒服。五服制度的实质是以理想化的图式描绘出一幅中央与地方及四邻的相互关系的网络图。这三大圈恰好与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可见,《禹贡》五服制度不会是古人的臆说,而是曲折地反映着龙山时代中原与四邻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5.
西汉末年刘向校书,是一次长达二十多年的群体性的工作。从搜集到整理书籍,他们作了大量细致的校雠工作。后世乃至今日所见之古书,很多是当时整理的成果。他们整理时是有明确指导思想的,即当时“主流”思潮———儒家的思想。所以,这次大整理,既有保存之功,也有删改之嫌;既为后世研究传统文化保存了大量资料,也理所当然地引发出后世的一些辨伪、辨疑工作。  相似文献   
56.
简牍所见汉代乡部的建制与职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简牍资料表明,汉代的乡因辖区和人口分为不同级别,其性质是县政权的分支机构;乡佐、游徼与乡有秩、啬夫并非是一一对应的辅吏与主吏的关系,而是同属县吏序列,受命县廷行使民政、司法、社会治安、生产管理诸权,征缴赋税,征发徭役,是县政府行使其统治权力的基础,乡官部吏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地方政治运作质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相似文献   
57.
今所见李商隐诗集和文集的笺注本均定型于清代,其中冯浩《玉谿生诗笺注》是最为详备精审的笺注本。本文叙述《玉谿生诗笺注》三版本概况,分析阐明各版本在编订诗歌年份、笺解注释与诗歌文字校改方面的变化特征并肯定此书对李商隐其人其诗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58.
《语石》标点错误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石》是中国古代石刻学的集大成之作,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1994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语石·语石异同评》,在叶昌炽原书各条目之下,系以柯昌泗之评,是《语石》问世后增补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本子,但是遗憾的是有一些标点错误影响了对文意的理解。本文站在致误原因的角度,从未细审文意、对石刻学及相关知识了解不深、校勘不精三个方面列举实例,试图对此书的标点做点补充,也希望能够为读者的阅读做些扫除工作。  相似文献   
59.
于德楷是贵州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一生致力于贵州的经济发展与文教建设。本文选取其人生中的几件大事,凸显其道德风范,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0.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已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