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18篇 |
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86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133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354篇 |
2019年 | 258篇 |
2018年 | 312篇 |
2017年 | 281篇 |
2016年 | 306篇 |
2015年 | 206篇 |
2014年 | 221篇 |
2013年 | 1025篇 |
2012年 | 564篇 |
2011年 | 469篇 |
2010年 | 362篇 |
2009年 | 415篇 |
2008年 | 433篇 |
2007年 | 490篇 |
2006年 | 493篇 |
2005年 | 443篇 |
2004年 | 371篇 |
2003年 | 358篇 |
2002年 | 271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205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While numer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post-war contestation surrounding commemorative sites associated with the legacy of Nazi Germany,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ways in which the Nazi regime itself sought to create places of memory congruent with the movemen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goals. Indeed, party leaders sponsored a variety of disparate, and at times contradictory, programs to re-orientate some of Germany's most prominent historic places to better serve the needs of the regime. To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ces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actice and rhetoric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Bavaria during the Nazi period with a focus on the preservationist program sponsored by Bavarian President Ludwig Siebert. Nazi propaganda promised to rejuvenate and protect Germany'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for the public good, but the regime's actual priorities and policies led to widespread confiscation, damage, and eventually destruction. 相似文献
142.
张文安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9,(1)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映在祭司神学集团编造出的一系列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3.
杨兆贵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9,(3)
《鹖冠子·博选》篇写于秦代,其主要思想是五至论。本文由该篇入手,探讨五至论的理论渊源,五至论所涉及的先秦诸子帝道、王道、霸道说,以及各学派对帝道、王道、霸道的不同看法,并对产生此三道说的时代背景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4.
胡阿祥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24(3)
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频繁而大规模的内部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强制迁移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这样的移民状况加上其他复杂因素,决定了长期、普遍、广泛设置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在十六国北朝境内,总体上说,是不长期、不普遍、不广泛的。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的多数侨州郡县,既无土地也无人民。如十六国的侨置,多与"虚设"无异;至于北朝的侨置,则不外以下几种情形:因招抚或安置流民而置,为安置特殊性质的移民而设,备职方而立,务广虚名,以及承东晋南朝之侨置而不废者。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考证与研究,既要具备与东晋南朝进行比照的观点,其研究难度也较之东晋南朝为更大。 相似文献
145.
BETTINA M. CARBONELL 《History and theory》2009,48(2):122-137
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continues to evolve in the domain of museum exhibitions. This evolution is informed in part by the creation of new display methods—many of which depar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ventions used to achieve the "museum effect"—in part by an increased attention to the museum-visitor relationship. In this context the ethical force of bearing witness, at times a crucial aspect of the museum experience, has emerged as a particularly compelling issue. In seeking to represent and address atrocity, injustice, and the abrogation of human rights, museu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sites of conscience" and to encourag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a series of three exhibitions devoted to slavery, the 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demonstrated how such sites can be constructed and how objects can be deployed to represent extreme or "limit cases." In this review/essay I investigate and interrogate these exhibitions, looking closely at the use of objects as a source of "indirect testimony" (Marc Bloch) and at the "dialogical situation" (Paul Ricoeur) that might arise in an encounter among objects, exhibit narratives, and visitors. Thinking in terms of point of view, I look at the variety of rhetorical platforms from which objects speak in these exhibitions; thinking in terms of syntax, I look at the effects of ordering and of the radical juxtaposition of objects; thinking in terms of irony, I look at the provocations of double-voiced narratives and at how objects are used to support those historical sentences. 相似文献
1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到十五大正式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是在这个总体布局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任务、扮演新角色、承担新使命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继往开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147.
在国家的主导与大力推动下,以"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为口号的妇女解放运动使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上海家庭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进入企业和里弄工厂(场),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劳动力量。然而,此时的社会性解放却是以性别差异的忽略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的延续为前提的,因此,走出家庭的妇女不得不同时面临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后来随着"大跃进"、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许多已经走出家庭的妇女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重回家庭。但是,50年代后期上海家庭妇女走出家庭的经历为她们再次走出家庭并最终走向全面解放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48.
建国前后,北京和上海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这两次活动都不仅仅是群众性的纪念仪式,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号召继承"五四"革命精神,表达对现实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则书写着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确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即将展开的新中国建设的指导意义,即为新中国确立了一个新的思想坐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以"五四"为中介而实质上是为了引导和塑造新思想的纪念活动方式,成为后来"五四"纪念的传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领导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南区婚姻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南区由于长期受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各种陋俗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后,中南区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一场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经过调查试验、宣传发动和总结表彰,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婚姻制度,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形成了男女平等、民主和睦的社会新风尚,从而促进了中南区整体性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0.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问题渐成为学术关注的焦点之一。从现状与对策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从历史角度进行的研究有待加强。目前学界围绕农民工的定义、"农民工"现象的起源、农民工问题的历史发展及其处理对策变迁、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困难、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前景与基本思路,展开了有关讨论。由于"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将长期存在,因此,"农民工"问题将持续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