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27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运用考古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史料,力图论证赫图阿拉城“尊号台”遗址的建筑格局及“尊号台”所在,从而推断满族宫室建筑的雏形。 相似文献
82.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华北移民动态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伪对我华北移民出关采取了限制的措施,这使出关移民大减。更为主要的是,它使20年代以来的移民运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的战争轨道,不能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移民运动呈现出与事变前不同的特点。“九一八”事变后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劳动力的强制性掠夺。 相似文献
83.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至40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产生的学术背景,与“史界革命”、文化史的兴起、通史与专史关系的认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等人,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形成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4.
Iain Riddell 《Family & Community History》2017,20(1):45-6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juncture point between British-(Anglo)-American elite wome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ir female networks and newspapers. It considers the maternal background, reconstructing biological and fictive kinships, to illustrate generational patterns leading to both female barrier-breaking in elite western institutions and clustering in the political and charitable work environments. The paper covers a century of adult female life using a central stem matrikin whose activities can be recovered through press-cuttings which chart change and continuity of values, confidence, identity and self-awareness through the range of kin based networks. It reconsiders the background to the 1970s breakthrough of women in leadership within elite political and charitable western institutions which has previously been considered as a result of effective equal opportunities combatting barriers rooted in male networking patterns. Finally, it reflects on the nature of the press as encountered by, used by and marginalising of elite women during the period. 相似文献
85.
战后印度制定了它的对日媾和政策,其中要求中苏参加和会。这与美国的主张背道而驰。而后,印关间进行反复交涉,最终印度从本国利益和本国外交理念出发,拒绝参加旧金山和会。但它却于会后不久即同日本谈判和约之事。总之印度执行的是一种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86.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日双方于1974年11月开始缔约的预备谈判,后因日本政局变动使国内政治力量重组,自民党亲台势力掌控党政大权,在反霸问题上态度变化,导致谈判受阻;与此同时,中国也因文化大革命在缔约问题上回旋余地有限,致使缔约谈判一度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为恢复中日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日于1978年5月恢复了谈判,并于8月正式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的签署对中日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7.
近人姚大荣所著《马阁老洗冤录》一书,旨在为马士英翻案。囿于成见,学界长期以来忽视其存在,乃至视而不见。笔者仔细研读全书,认为此书亦不乏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之处。但是它最大的不足就是臆断过多。本文主要介绍该书的内容,讨论其史学价值,以期引起有关治史者的相应注意;同时对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予以评析,希望能借此对马士英这一历史人物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推进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
8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目标上变工业化为四个现代化,开始摆脱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的影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决策怎样进行现代化建设时,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三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使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兴旺起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与时俱进,使第二步目标提前实现并开始向第三步目标迈进,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示出勃勃生机;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邓小平设想的50年发展的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相似文献
90.
朱渊清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1):29-30,59
本文通过征引《博物志》、《太平御览》等多种传世文献,并辅之以出土简帛文献,详细论证了中国民间流传的检验女子贞洁的秘方——“戏”在秦汉时期是一种风行的方术,而在魏晋时期却逐渐转向了隐秘,并对其原因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