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41.
耿淡如先生是现代中国历史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 ,以治世界中世纪史名闻史坛 ,晚年又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培养本专业的研究生、主编《外国史学史》、译介诸多的外国史学名著 ,撰写学术论文 ,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与奠基者。他关于历史研究的求真精神、史学史的基本概念、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学术批判的工作原则、标本与模型兼备的研究方法等许多真知灼见 ,都是可供后人借鉴的思想遗产 ,也是他对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具体贡献  相似文献   
42.
王沛姬 《华夏考古》2020,(2):124-128
利簋器主人身份为"又事",对此"又事"学界历来看法不一。本文结合甲骨金文及文献材料,考证此"又事"为"右史"。并根据简帛等资料考证"右史"为军中之史。利簋铭文中"岁鼎"体现了右史的司天之职。  相似文献   
43.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考古和古文字材料,对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周文化势力在西周时已深入到淮河中游地区,其南界并未越过江淮分水岭一线。  相似文献   
44.
文章通过对西汉东海郡官吏师饶生平的探究,阐述了西汉郡级管理体制及内部分工情况。  相似文献   
45.
20 0 1年 2月~ 10月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一中新校址发掘古墓葬 4 4 7座 ,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其中在M 3 6中出土两件泥质灰陶虎座钫壶 ,为古代陶塑艺术佳作 ,系豫西南地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6.
乾隆帝崇信藏传佛教,修建了众多的佛堂,本文从雨花阁的修建原由、时间和供奉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雨花阁是清宫的佛堂中心,其供奉虽然遵循佛教经典而陈设供奉,但却渗入了浓厚的皇权思想,包涵了清宫佛堂的两大供奉主题。它揭示了佛堂背后隐藏的乾隆皇帝建设佛堂的主导思想,奠定了众佛堂发展的基调。  相似文献   
47.
西方汉学家在研究郭店楚简时,注重相关学科先进理论和模式的运用,注意从理论的角度上探讨出土简帛整理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这与国内学术界重视实证的传统不同。郭店楚简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化的重要代表,研究西方汉学界对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和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中西化的认识,促进中西化的交流。比较西方汉学界和国内学术界在研究郭店楚简上的差异,亦有助于中西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以九种<皇朝经世文编>为史料依据,考察近代科学知识从西方输入时,晚清社会大众如何进行文化和知识架构的调整,以试图认识近代科学的本质,形成自己对近代科学的认知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49.
西周至南北自制玻璃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玻璃起步较晚,大体始于西周初或先周(殷末),主要是蓝色、浅蓝色或绿色玻璃珠管,与玉、玛瑙配合制成“杂佩”。其时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并含有少量铅、钡,故称为铅钡玻璃,与西方钠钙玻璃不同而独树一帜。春秋战国时期,西方蜻蜓眼玻璃珠输入我国,从此,以仿羊脂白玉美若明月的“隋侯珠”为代表的自制玻璃与外来玻璃并存。西方(大月氏)吹制玻璃术于汉魏传入我国之后,也出现了自制的空心玻璃器皿。  相似文献   
50.
Activity area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soils using multi-element characterizations can illuminate how subsistence operations are organized and how subsistence behavior has changed over time, and is increasingly common at archaeological sites. However, in many regions it is impossible to examine the elemental signatures in known anthropogenic soil sample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m with unknown archaeological samples. This ethnoarchaeological study examin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oils at known fish processing areas in the contemporary community of Tununak on Nelson Island, western Alaska. Using a quadrupole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Q-ICP-M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following elements in the soil extract were recorded in parts per million (ppm): aluminum (Al), barium (Ba), calcium (Ca), iron (Fe), potassium (K), magnesium (Mg), manganese (Mn), sodium (Na), phosphorus (P), strontium (Sr), titanium (Ti), and zinc (Zn). Fish processing area features are elevated in various elements, including sodium, magnesium,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manganese, and Ba/Sr, Ba/Ca, and Sr/Ca are also useful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fish processing areas and offsite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