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帝制运动开始后,英国认为现阶段不能实行帝制,英国不会支持,帝制问题可推迟到欧战结束后进行。帝制运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英国实施两面政策:一方面响应日本号召,联合对袁世凯政府进行劝告,另一方面准备从速承认帝制。袁世凯宣布帝制后,英国经历了从要求立即承认帝制到观望到赞成取消帝制的态度变化过程。英国在袁世凯和护国军之间保持中立。袁世凯取消帝制后,英国对帝制取消后的乱象持不干涉态度。 相似文献
362.
2017年11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桐柏县平氏镇卢寨壁画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保存较为完好的元代壁画,有夫妻并坐图、二十四孝图等。此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这一区域元代服饰、家具以及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直接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363.
《史籍考》编纂始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总结期,清乾嘉道时期诸儒对经史、小学的缜密考辨和编纂,孕育出《皇清经解》、《史籍考》、《小学考》等颇具宏观性的集大成巨作。与《皇清经解》、《小学考》流传至今而大显于世的命运不同,《史籍考》则因遭兵火之厄而消失于天壤间,隐而不彰。然而,毕沅、谢启昆、潘锡恩之主持经营,章学诚、胡虔、许瀚诸人之汲汲编纂,无不彰显出学人及地方大吏对史学的关注和倡导。因此,梳理和考辨《史籍考》的编纂经过,以及其取向、构架和成就,于深入考察乾嘉道时期的史学趋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64.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根据“漆耳杯铭文”与“鸠杖”论定墓主是“楚太子的老师” ,又有“陈良”、“屈原”等推测。据金文、简牍、帛书对“不”、“”二字有不同写法 ,漆耳杯铭文应为“东宫之杯” ,而非“东宫之师” ;据《左传》等典籍 ,楚国太子的老师应称为“傅”或“太傅”。据《周礼》、《礼记》、《吕氏春秋》 ,“八十九十 ,加赐鸠杖”之礼始于汉代 ,而楚系墓葬中出土的各种“杖”的形制特点 ,可证明此墓“鸠杖”不是手杖。屈原未担任过太子之傅 ,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与屈原无关。 相似文献
365.
366.
洛阳北魏墓女俑服饰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统治政权,自迁都洛阳以来,积极推行改革,服装改革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此影响之下,加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使这一时期的…… 相似文献
367.
《述善集》是西夏后裔唐兀崇喜编的一部集,其内容主要记述西夏遗民唐兀氏迁居濮阳前后的事绩。书后附有《伯颜宗道传》。《述善集》保存了西夏一支遗民的完整历史;它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它保存众多名人资料;尤其《伯颜宗道传》更具学术价值。当然,《述善集》中存有浓厚的封建糟粕,必须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368.
369.
玉贯耳壶是元代范文虎墓中出土的精美玉器之一,自公布以来备受关注。该贯耳壶不但质料上乘、工艺精湛,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与同墓出土的玉素面带具、玉虎钮花押等一起,成为已往研究元代玉作的标准器具。同墓中的相关文物不仅说明墓主范文虎入元后曾进入国家高层核心官僚体系,并且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范氏个人的艺术品味。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证明玉壶的准确命名应该是"玉贯耳壶";同时结合范氏特殊的身份,可以认为这件玉贯耳壶是宋末元初江南地区玉作高手的一件杰出作品,功用则是盛放香料。当时文人官僚普遍有追随"文雅好古"的风尚,并从"仿古、摹古"到"习古",由此也揭示出宋代到元代仿古玉容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70.
The Yuan Qinghua porcelain produced in the city of Jingdezhen, in China, mainly includes the gaudy blue type, a blue–grey or grey‐coloured type and the type featuring a blue colour with a slight amount of grey. For a long time, only the gaudy blue type was focused on and discussed, while the other two types, which contain equally important information with regard to recovering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Yuan Qinghua, were always ignor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ers. In this paper, by using micro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μ‐XRF), spectrophotometry and optical microscopy, all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Yuan Qinghua porcelain are analysed systemicall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body, the glaze and the blue deco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terials and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of the three different types are discussed. This not only provides a good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Yuan Qinghua porcelains in Jingdezhen,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database‐build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Qinghua porcela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