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2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然其文体应归属于小说还是散文,学界仍颇有分歧。而文体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艺术表现和内容特征。本文认为“忆语”文在内容上具有纪实性、生活化、文人性、私密性等特点,当属于回忆性言情散文。 相似文献
42.
本文为作者代表中国考古学会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一、为什么要保护好文物;二、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位置;三、考古学如何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作用;四、此次会议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43.
水是造成砖石质文物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明其在文物内部的分布、运移规律是开展保护研究的重要基础。微波技术在检测材料内部的水分含量方面表现出较好前景,但在文物保护领域还未普遍应用。基于此,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微波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相关仪器,并选取山西省的长春玉皇庙为对象,针对砖石材料的内部含水率开展了室内样块检测和现场墙体检测。结果表明,微波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揭示出文物内部的空间含水率分布规律,这对于研究其病害成因等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与其他多种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微波技术检测材料含水率的优点更多,值得文物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4.
国外宗教地理研究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宗教地理研究日益成熟,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传统文化地理学之外,国外宗教地理研究也出现了诸如新文化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社会学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也从最初对宗教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单一研究逐渐趋向多样化,宗教的分布与扩散、宗教文化区和宗教景观研究都得到了充分重视。新文化地理学由于融合了更多跨学科知识,而逐渐在宗教地理研究中占据主流。总体来看,国外宗教地理研究仍处于一个边缘地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5.
Pedro Bosch Inmaculada Alemán Carlos Moreno-Castilla Miguel Botell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1
Bones treated at low temperature do not present major modifications although, macroscopically, boiled bones may be distinguished from unboiled ones as they are smoother, lighter and more transparent. Such observations should correspond to textural modifications at a nanometric level and should depend on boiling time. In this study, contemporary human bones, boiled during various time interval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nitrogen adsorption (BET). The result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boiling time in four archaeological samples (Neolithic bones from Malalmuerzo cave, Spain). It is concluded, comparing Neolithic bones to contemporary ones and from the textural characterization at a nanometrical level, that two of the archaeological bones were boiled and that they were boiled for less than 6 hours. 相似文献
46.
Oxygen is a key parameter in the degradation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but little is known of its dynamics in situ. In this study, 10 optical oxygen sensors placed in a 2 m deep test pit in the cultural deposits at Bryggen in Bergen have monitor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every half hour for more than a year. It is shown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which is correlated to measured soil characteristics, precipitation, soil water content and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 these deposits oxygen typically occurs when the air content of the soil exceeds 10–15% vol, while oxygen dissolved in infiltrating rainwater is of less importance for the supply of oxygen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相似文献
47.
大数据背景下国内人文地理研究进展与方法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人文地理领域杂志近年大数据文章解释其与大数据应用的关系,强调其应用给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不能代替传统人文地理研究范式,而是对现研究方法的补充。大数据和小数据需对话交流;②大数据本身是一种话语权,嵌入人文地理研究系统。保证人文地理学多样性,避免过度依赖大数据,需在批判角度审视和运用;③需关注大数据对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影响;④运用大数据解读地理和空间过程复杂性的同时,应看到大数据应用对公共服务的潜力,思考其结果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48.
南京城墙作为现存的世界第一城垣,对其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尤为重要。包山式城墙为南京城墙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其与土体相连,受力特点不同于常规的自承重城墙。本研究整理了包山式城墙的6种典型病害,并提出了包山式城墙的数值建模方法,将其简化为城墙-粘结界面-土体的模型。利用ABAQUS软件,结合工程实例模拟土坡强度折减后包山式城墙的鼓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体的强度下降,包山式城墙的位移不断增大形成鼓胀现象,最终发生倾覆坍塌,可通过墙体底部拉应力-顶点位移曲线中的明显拐点确立监测变形预警值;在此基础上,讨论土坡高度对整体坍塌的影响,并给出放坡角度的合理取值;城墙底部的积水浸泡会导致底部强度折减进而发生相对错动,可通过底部墙体达到极限抗拉强度时的最大相对位移确立监测变形预警值。最后,提出了包山式城墙的修缮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9.
甘肃木器代表了我国汉代雕刻技艺的最高水平。糟朽是甘肃木器的典型特征,通常纤维素降解度高达50%;甘肃木器因材质固有的木材属性及缺陷性,对环境中的湿度、湿气和水分较为敏感,容易引发“湿胀干缩”效应,致使器物后期不易保存、保护。如何对糟朽木器安全状况进行科学评估,是当前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针对目前评估技术中存在的弊端、难题,本研究通过对评估方法、方式的深刻剖析,对木材材质特征及属性分析,对衡量及表征材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相关物理参数的梳理;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及其成熟分析技术对采集试样进行了形貌观察和测试数据分析;研究表明:胎木含水率作为影响糟朽木器结构与形态稳定的决定因素,是安全评估的唯一衡量指标;胎木容重值、纤维结晶度与纤维降解度作为材质物理化学性能综合考量的表征参数,均客观地反映了材质质量或状况的实际变化情况,可作为量化评估参考指标;确定胎木含水率的安全变化范围为9.3%~14.3%,安全波动幅度为±5%。依据上述结果,制定了糟朽木器安全评估的相关界定标准:1)胎木含水率在安全范围、幅度内波动、变化时,表征参数物理量变化轻微,器物则处于安全区;2)胎木含水率超出安全范围变化时,且波动频率频繁,往往会持续引起容重值变小、纤维结晶度降低、纤维降解度增大,造成胎木的形态与结构发生严重改变,致使器物处于危险区;3)胎木丧失维持自身平衡效应的能力,致使表征参数物理量变化值极度异常,尤其当胎木素含量达到85%时,纤维素几乎完全降解,器物则已处于濒危区。最后,综合、梳理分析结果,设计、创建了科学、规范的糟朽木器安全评估技术构架,该技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特点是重数据、重证据,提升、强化了科技含量,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50.
土遗址保护具有很大难度,其中土体中水分的单向迁移和蒸发是室内土遗址产生各种病害的重要原因,实践表明保存原状或采用各种化学材料进行加固都很难预防。利用人工\"气-液相相变补水\"的原理,在不改变土遗址原状的条件下,控制和维持室内土遗址水分的平衡,以达到稳定土中盐分、防止土体开裂和粉化的目标,这可能成为一种室内土遗址保护的新技术。为此,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实验室气-液相变补水小试验、建立水汽冷凝速率方程、开展室内土遗址现场补水实验等。初步探索了各种控制条件对补水速率的影响,验证了气-液相变补水的可行性与效果,为未来更大规模试验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