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茂荫是清代以不避权要、直言敢谏而声震朝野的名臣。《王侍郎奏议》是他的主要遗著。从王茂荫生前因病开缺调理期间(清咸丰八年七月至同治元年初)亲自编辑"奏稿"藏于家到20世纪90年代初黄山书社新版点校本《王侍郎奏议》,历时一个多世纪,凡编辑5次,刊刻4次。本文对《王侍郎奏议》刊刻史进行了梳理考述,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佚闻佚事,对刊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人物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徐渭和董其昌作为个例分析,讨论了晚明文艺思潮对当时绘画风格、形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冯尔康 《安徽史学》2015,(1):126-131
文章概述了清代前期西洋传教士在安徽布道与天主教堂在安徽的分布、安徽教徒到外省传教和信教活动,以期有助于安徽天主教史的研究。西方传教士成际理、梁弘仁、魏方济、奥地利南怀仁等人在徽州府婺源县、池州府、淮南府、太平府芜湖县、滁州直隶州、泗州五河县等六个府州县建立教堂多所,吸收信众;与西洋传教士配合,徽州信徒姚若翰到江苏海门、池州石埭教徒沈方济各赴湖北谷城传教;有十多名安徽教徒在江苏、北京等地过宗教生活,其中有汪钦一、鲍天衢、汪伊纳小等六名徽州人,参与西方传教士传教活动。作者认为,与各省比较,安徽属于天主教活动相对沉寂的省份;徽州人在外省颇有皈依天主教的,而徽州本地人似乎不感兴趣,是否与这里宗族势力强大、理学观念深入人心有关,需要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34.
汪精卫对于抗战从悲观失望发展为公开主和,有其思想演变的脉络,也有促成其思想演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汪精卫反对国民党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不信任英美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并在日本与苏联之间,选择了亲日、反苏。汪不相信国民党能在既反日、又不依附苏联、也得不到英美支持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并坚信他的求和主张能在政军两界激起普遍"回响"。这是他不惜离渝而对日求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5.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位争议颇大、又在许多方面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实与他的诸多师友对其思想言行的影响分不开。这其中,冯桂芬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冯桂芬与李鸿章的密切关系:冯桂芬撰"乞师"书,促成李鸿章领兵上海并为其洋务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机遇;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对李鸿章奏设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思想和洋务实践的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冯桂芬全力影响并促成李鸿章奏减苏松太浮赋,为整饬地方吏治,缓和阶级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6.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安徽史学》2006,2(1):15-24
由黄遵宪、汪康年和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期间最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作用.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戊戌年的政治进程,随着<时务报>日趋红火,黄、汪、梁三人的处境开始变化,他们共患难的创业精神开始丢失,三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微妙变化,并最终导致分手,仅存两年的<时务报>就此结束.<时务报>悲剧是近代中国政治史的一个缩影,由此也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些基本特征,所蕴含的意味相当深刻.  相似文献   
37.
日韩现代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日本和韩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日本和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文化,日韩现代企业的权威管理模式,恰恰是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扬弃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对接,从而形成了日韩现代管理思想。在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其崛起的进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要提高认识,保护东亚地区的“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38.
《五洲地理志略》是王先谦晚年在学术研究方向转变之后所撰的一本比较成熟的史地学著作。作者以传播、普及中外历史地理知识为宗旨,向人们介绍西方史地学知识,并且将忧国意识与传统的史学方法融入撰写内容之中。作者对中外相关书籍认真比较后,广搜博采,严密考订,尤其关注于新近出现的人文地理大事件。作者重视探讨救亡途径,故而该书的撰述还体现出经世思想与忧患意识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9.
本文主要通过对民初史学界语境的考察,论证“古文新证”为王国维1925年清华国学院讲义的标题及其本意。并由《古文新证》分析王国维与民初史学界的关系,进而理出民初学者治学方法和态度的差异及其隐含的共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0.
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 ,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具体表现为 :三院御史中地位较高的侍御史极少除授 ,殿中侍御史全无 ,监察御史亦几乎全属试用性质的“里行” ,并有长期建员不足、任期太短、迁罢太速的现象。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仁宗以来严密的御史选任制度遭到全面破坏则是最直接的因素。这一现象的出现亦非偶然 ,乃当时变法者有意为之。王安石诸人为实施变法而控制御史台 ,似无可厚非 ,但严重破坏了监察制度 ,开了权臣操纵御史的先例 ,对宋代政治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