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元英宗谪高丽忠宣王于吐蕃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英宗曾谪高丽忠宣王王璋于在蕃,其原因史料中虽有所记载,但语焉不详,本对此进行探析,指出:元英宗谪王璋于吐蕃,具体罪名是王璋执迷于佛教,而深层次的实质性原因则在于英宗与其祖母太皇太后答己之间的宫廷斗争,王璋是答己的亲信,成为了英宗的清除对象;王璋与宦伯颜秃古思的矛盾则是引发英宗处罚王璋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02.
王世贞是明代杰出的史学家 ,本文从治史目的、态度、方法、史学批评以及历史观等方面 ,阐述其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他主张博古通今 ,崇尚直书实录 ,重视史料考辨 ,具有发展史观 ,其务实求真思想影响尤为深远 ,反映了明后期史学思潮的一些特点。他的史学思想既有积极因素 ,也有局限性 ,必须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3.
王国维《盛京时报》本《优语录》是未能为人知的版本。今人任二北先生踵武前贤,辑《优语集》九卷。与王国维《优语录》相比,任书特点收录时间长,范围广,考证源流细,并且每条皆加标以题目。是采录优语的集大成之作,弥补了王国维《优语录》的缺失。本文将王本与任本加以对照,迻录存有差异者,并略加笺疏。  相似文献   
104.
李英铨 《安徽史学》2003,6(5):42-46,72
辛亥革命期间,汪精卫为了利用和影响袁世凯,做了一些工作,虽然取得一些结果,但反为袁世凯所利用。汪精卫力图对京津地区的革命活动进行控制,并坚持以政治手段来推翻清朝。汪精卫以双重角色参与南北议和,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袁世凯夺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使革命党人过快地失去革命领导权。  相似文献   
105.
宫廷收藏对宫廷绘画的影响:宋徽宗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宣和画谱》进行细致的梳理以探求宋徽宗的收藏标准和审美趣味,排列出宋徽宗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画家的喜好以及对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品评。指出宋徽宗利用丰富的宫廷收藏多方位地擢用、培养本朝宫廷画家,从而对宫廷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日本五良太夫正德入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良太夫明正德来华学习制瓷,因为一向史料缺乏,遂成中日交通史上一大悬案,近50年来众说纷纭。笔者据李春亭家谱等史料考五良太夫确为明正德时人,从李送别五良太夫诗证实五良太夫于正德八年(1513年)确实来华并为日本了庵桂悟使团正式成员;再以王阳明送别了庵桂悟序证五良太夫来华确已经从事了青花瓷器制作。  相似文献   
107.
王充视著书为文之儒为儒生的最高层次,因而以《论衡》自荐。他欲标其“异”以示《论衡》之独特价值,又不得不趋于“同”以求统治者赏识。难以排解的愤懑使得他只能从命定论中寻求慰藉。王充这种复杂的心态导致了《论衡》的诸多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08.
论《十七史商榷》的“经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倡导的实学仍为多数乾嘉学者所继承,但其内涵以及分析视角则有所变化。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乾嘉学者已不可能像清初那样高扬"经世致用"旗帜,但其著作中不乏"经世"内容。王鸣盛代表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重点,但并未放弃史学的基本功用,其考据注重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内容,评论历史人物、事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折射出强烈的"经世"意识。  相似文献   
109.
This paper follows the life of an idea, 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life: socialism. It explores this idea as an alternative form of Chinese cosmopolitanism, drawing from Pheng Cheah's identification of two kinds of Chinese cosmopolitanism: mercantile and revolutionary. If part of what we mean by cosmopolitanism is the local use of an external, or international, or otherwise "independent" (relative to local power and practice) ideology or discourse to promote an agent's sense of social good at home and connection to the world, then the ways that socialist thought, ideology and praxis have been employed in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stitute one such strain of cosmopolitanism. Shehuizhuyi (socialism) meant related 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ings to Chines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essay argues that Chinese socialism can be viewed as a version of vernacular cosmopolitanism through two examples: Wang Shiwei in the 1940s and Deng Tuo in the 1960s, as well as the discourse of Pan-Asianism before and after the Mao era. Chinese socialism was as much a terrain of debate and contestation about what it means to be "Chinese and modern" as it was a shared vocabulary and set of aspirations. All along it has been able to play the role of cosmopolitan thought for some influential Chinese thinkers and doers--connecting China to the world in order to pursue universal values.  相似文献   
110.
赵四方 《清史研究》2020,120(4):125-136
有关惠栋托名王应麟著书一事,曾引起清中叶以来的许多学者关注。除《左传贾服注》与《论语郑注》外,清代学者还指认惠栋托名撰集另一部著作——《尚书郑注》。前两部著作由惠栋撰集,为今日学界所认可,但由于后一部著作鲜有人知,遂使其托名问题成为疑案。本文以清代文献中有关惠栋"托名"的说法为基础,据段玉裁所见的惠栋辑本《尚书郑注》和惠栋《九经古义》中的相关案语,论证出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旧题王应麟所撰的清钞本《古文尚书》即惠栋托名之作《尚书郑注》。经校对分析后,可以确定上图、国图藏本《古文尚书》属于同一版本系统。这一系统存在多种钞本,李调元刊刻《郑氏古文尚书》所据的"原本"即为其中之一。惠辑本《尚书郑注》曾在清代学术界广为流传,李调元对该著的订补与刊刻之功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