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case where an attempt was made to introduce TEK/IK into a conflict between Sámi reindeer owners and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The conflict was brought on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park in Southern Sámi areas in Norway. At first, the Sámi were in favour of the park, but later on their attitudes changed as the content of planned national park developed. The reindeer owners discovered that the size of the park would be reduced, leaving out what they thought were significant areas in need of protection. They saw the encouragement of increased tourism activities as a threat to reindeer herding and felt alienated by th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s they received in the park management structures. On the basis of these observations reindeer owners protested, but were ignored. As researchers well-established in the Southern Sámi area, we were brought into conversations regarding the park as the local reindeer owners searched for ways of bringing new arguments into the process. At this point we thought TEK/IK represented an opportunity to add weight to Sámi perspectives. As the title of this article indicates, as push came to shove we did not succeed in making room for local participation in our TEK/IK project, despite these existing on-going relation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what happened. Our analysis is based upon a perception of TEK/IK as not one, but at least two co-constituted knowledge practices. The premise is that research failures are as important to publish as successes. Our joint ethnographic experience has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TEK/IK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俐 《东南文化》2000,(1):121-124
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及相关的问题,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提出了青铜文物保护即保护技术与工艺研究二个部分,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保护传统工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汉代髹漆工艺中是否含有淀粉粘结剂,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提取了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中的残留物.实验结果显示: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具有十字消光特性的淀粉颗粒,粒度大小在13至25μm,且有加热糊化的现象,加热温度在60至80℃,加热时间大约在30min以内.本实验证实在汉代漆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淀粉作为粘结剂,为研究汉代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对传统染色方法染色丝绸色度测定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色度参数所隐含的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以达到对传统染色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为此使用传统染色方法对丝织品染色,应用无损色度学分析技术,测量染色后的丝绸纺织品的色度参数。利用RGB、XYZ、Lab和LCh色度参数,分析了传统染色工艺的色度参数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以及染色工艺对色度参数的影响。特别观察到了R-G、X-Y参数都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C-L数值存在近似线性关系;植物染料对丝绸染色的a-b参数存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多次染色使RGB参数下降,L值下降;套染效果基本符合颜色加法;媒染剂的光谱图主要受染料影响,丝绸材质对染色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建立了简单染色模型,利用"亮度显色因子"和"彩度显色因子"的概念,解释了C-L参数的近似线性相关关系,以及L参数随染色次数增加而递增和递减的现象。本研究的成果对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丝绸纺织品的文物保护和修复相关的色彩还原、配色等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宋效峰  张立华 《攀登》2006,25(4):66-68
石油安全是关系到中国发展的一项重大议题,目前对它尚存在着不同解读,但大多把它归入非传统安全范畴。石油安全不应仅仅被视为非传统安全,事实上它早已被纳入传统安全的视野。在安全议题日益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运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双重视角来考察石油安全问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思路集中体现了综合安全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台湾古建筑维修的程序与原则,根据维修原则开展调查研究、修护设计、实质施工、修护记录四项工作,从而达到“保存原有之色彩、形貌”。最后,依据《物保护法》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今后古建筑维修提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方法加固馆藏浮放文物抗震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馆藏浮放文物的有效抗震加固方法,采用振动台试验手段,研究了传统方法加固浮放文物的抗震性能。基于故宫博物院某展柜原型尺寸,制作了1:1比例陈列柜模型。在陈列柜内浮放一轻质陶瓷文物,分别考虑采用砂子、塑料卡、鱼线、橡皮泥及磁铁加固文物,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白噪声激励,获得了陈列柜基频分布;通过输入不同强度、不同类型的地震波,获得了不同方法加固条件下陈列柜和文物的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和和动力放大系数,评价了不同方法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陈列柜的基频与输入地震波相差较大,这是陈列柜震害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方法加固文物后,输入地震波的加速度仍有一定放大,但是与加固前文物相比,文物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均有所减小,且文物因摇晃幅度而产生倾覆的可能性减小。此外,从减小文物加速度响应峰值角度考虑,橡皮泥和鱼线加固文物效果优于其它方法。试验结果可为文物防震保护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成林 《人文地理》1993,8(4):57-63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论述了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认为:1、徽州人商业活动起源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地狭人稠"促使"徽民寄命于商";2、徽商经营行业受徽州地理环境影响,以徽州物产余缺为基础;3、徽州群山环抱,陆路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4、徽商投资产业多在徽州以外地域,明显受徽州物产和市场因素影响;5、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相似文献   
19.
孙天胜 《人文地理》1994,9(3):68-74
祖国医学中含有丰富的医学地理思想。在"人与天地相应"的哲学观念指导下,传统医学认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气候类型、水土性质、中药药性的差异;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体质特点和地方性疾病也不一样;诊治疾病必须因地制宜。本文以现代医学和药物学为对照,阐明了中医的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数千年的建筑实践中,已发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其中以糯米灰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有机-无机复合灰浆就是其中的一类。本文综述了自2007年以来相关研究的进展,包括:针对传统灰浆中有机残留物的化学检测和免疫分析技术的创新发展;全国252处古建筑遗址的1149个灰浆样品的检测结果及解读;糯米灰浆和桐油灰浆等传统胶凝材料固化作用机理及效果的实验验证;糯米灰浆研究成果对世界的影响及在世界复合材料历史上的地位;最近在新石器时代“白灰面”中新发现的有机添加物及相关溯源;传统糯米灰浆的改良研究及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应用情况等。这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不仅可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材料和技术,也为弘扬中华文明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