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9篇
  免费   113篇
  9272篇
  2025年   18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382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316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950篇
  2012年   625篇
  2011年   521篇
  2010年   424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559篇
  2006年   541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做好蓬莱小海2005年新出土三艘古船的脱水保护工作,采集了2.3号船的船材、两船之间地下水、船下淤泥和近海海水样品,委托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了样品中主要离子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木材和淤泥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远远高于海水和地下水中的;木材腐朽的程度愈严重,其离子量含量也愈大。测试数据和方法对今后古船脱盐和脱水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清代官窑瓷器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科技分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项工作以清代官窑瓷器的透明釉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无损的X荧光检测设备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类别瓷器中透明釉的成分配比,涉及到的清代官窑瓷器品种主要包括青花、白釉、釉里红、高温颜色釉、粉彩等。主要包含有清代官窑瓷器中透明釉元素成分分布特征、样品分类、完整器成分分析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和讨论,通过清代官窑瓷器中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给出清代官窑瓷器的元素成分数据库相关信息,同时结合古文献记载,探讨清代官窑瓷器制作的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103.
为了克服目前利用抗拉强度分析方法检测古丝绸老化强度的缺点,通过对古丝绸抗拉强度分析,利用电子天平的称量精度和记录、显示功能,结合控速、控力和固定试样的机械部件,对测定仪的机械、电路、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古丝绸强度测定仪。用古丝绸强度测定仪对古丝绸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古丝绸强度测定仪能很好地测定古丝绸的抗拉强度。该仪器为定量测定古代丝织品老化程度提供了一种较为精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4.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5.
甘肃木器代表了我国汉代雕刻技艺的最高水平。糟朽是甘肃木器的典型特征,通常纤维素降解度高达50%;甘肃木器因材质固有的木材属性及缺陷性,对环境中的湿度、湿气和水分较为敏感,容易引发“湿胀干缩”效应,致使器物后期不易保存、保护。如何对糟朽木器安全状况进行科学评估,是当前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针对目前评估技术中存在的弊端、难题,本研究通过对评估方法、方式的深刻剖析,对木材材质特征及属性分析,对衡量及表征材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相关物理参数的梳理;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及其成熟分析技术对采集试样进行了形貌观察和测试数据分析;研究表明:胎木含水率作为影响糟朽木器结构与形态稳定的决定因素,是安全评估的唯一衡量指标;胎木容重值、纤维结晶度与纤维降解度作为材质物理化学性能综合考量的表征参数,均客观地反映了材质质量或状况的实际变化情况,可作为量化评估参考指标;确定胎木含水率的安全变化范围为9.3%~14.3%,安全波动幅度为±5%。依据上述结果,制定了糟朽木器安全评估的相关界定标准:1)胎木含水率在安全范围、幅度内波动、变化时,表征参数物理量变化轻微,器物则处于安全区;2)胎木含水率超出安全范围变化时,且波动频率频繁,往往会持续引起容重值变小、纤维结晶度降低、纤维降解度增大,造成胎木的形态与结构发生严重改变,致使器物处于危险区;3)胎木丧失维持自身平衡效应的能力,致使表征参数物理量变化值极度异常,尤其当胎木素含量达到85%时,纤维素几乎完全降解,器物则已处于濒危区。最后,综合、梳理分析结果,设计、创建了科学、规范的糟朽木器安全评估技术构架,该技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特点是重数据、重证据,提升、强化了科技含量,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06.
段杰  李江 《人文地理》2001,16(4):39-42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既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阐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分析和预测了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若干趋势,并指出在新形势下,城市地理学只有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学科的研究理论、内容与方法,才能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汉代髹漆工艺中是否含有淀粉粘结剂,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提取了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中的残留物.实验结果显示: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具有十字消光特性的淀粉颗粒,粒度大小在13至25μm,且有加热糊化的现象,加热温度在60至80℃,加热时间大约在30min以内.本实验证实在汉代漆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淀粉作为粘结剂,为研究汉代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8.
李宁 《人文地理》2003,18(4):48-52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经济。新经济的出现必然会给人类的产业活动带来深远的影响。作为经济活动载体的经济地域必将伴随着这种影响发生深刻的\"变革\"。最终引起经济地域景观形态的全新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地域空间结构(即其核心、外围、网络及三者组合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将使得经济地域的外观形态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本文在明确经济地域景观形态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知识经济带来的经济地域景观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新变化作了较系统地阐述。进而对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地域的景观形态作了定性、定量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研究刚出土的青铜器在新的环境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宝鸡眉县27件国宝级西周窖藏青铜器出土一年半后,对这批器物出土前后的锈蚀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对每一器物的锈蚀产物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腐蚀类型主要为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主要产物为碳酸盐和氧化物。但同时在其中一个器物上发现了氯化物类有害锈成分,分析认为,出土前后环境的变化是有害锈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