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2篇
  免费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Previous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 has led us to believe that Yoshio Nishina (1890–1951) virtually single‐handedly imported quantum physics into Japan. However, there are first‐hand accounts that Yoshikatsu Sugiura (1895–1960)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Sugiura made his name in quantum chemistry with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Heitler‐London theory of the chemical bond. Yet, historians of physics have paid scant attention to him.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information on Sugiura from his letters, his scientific papers, and his own recollections until ca. 1930. By examining this material,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Sugiura's accomplishments in Europ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um physics in Japan. We conclude that Sugiura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ysicists when it comes to the arrival of quantum physics in Japan. In addition, we assess why he has been under‐appreciated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 in Japan. Our historical study on Sugiura suggest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position Nishina and his students rightfully occupy, there still are important unexplored aspects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quantum physics.  相似文献   
32.
雷戈所著《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一书,认为从秦朝到汉初的思想史发展阶段是中国思想史上皇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确立时期,并将其概括为"后战国时代";采用独特的"历史-思想"研究法,从政治制度、官场规则和官吏的政治生活中,挖掘特定时期的政治思想共识,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扩大了思想史的资料范围;认为秦汉时期生成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实现了对人们思想的可控性,从此,思想成为皇权可以控制和规范的领域,达到了有效的思想专制。这是秦汉以降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该书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思想深度的开掘上,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3.
陈友良 《史学月刊》2007,17(5):62-66
五四时期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以其大哲学家的眼光,就中国问题发表看法,激起中国思想学术界颇大的反响。从英伦学成而归的杨端六,是罗素在上海、长沙讲学期间的一位重要译员。针对国人盲目追崇的学风,杨端六在报章上发表批评文章,主张应该理性地对待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学说。他本人亦从罗素实用哲学中吸取精神养料,进行着社会政治实践。杨端六与罗素的思想交往,以往鲜有人讨论,但不失为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缕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34.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5.
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年,围绕营建洛邑,周公提出并阐发了"天下之中"的概念,建构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建都理论。"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具有丰富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乃至空间规划布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还影响了中国数千年间的政治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36.
王晗  郭平若 《史学月刊》2007,1(4):86-93
陕北长城外地区位于蒙陕农牧交错带,属于典型的脆弱生境地带。清代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针对当地汉民承租蒙民土地从事农牧业生产这一环节,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垦殖政策,经历了封禁、招垦、禁垦、拓垦四个阶段,这既是清政府对陕北长城外地区逐步认识和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在政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中,制度、政策与权力的结合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根本性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7.
朱浒 《史学月刊》2007,(2):104-112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是铜瓦厢改道后最大的一次黄河水灾。对于此次水灾期间的赈灾事务,学界以往甚少注意。实际上,此时以江南绅商为主体的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动员的义赈活动,不仅承担了此次赈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而且是整个晚清义赈机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其实践逻辑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推进此前关于地方史研究取向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思。  相似文献   
38.
顾江龙 《史学月刊》2007,(12):37-44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获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权的时代,但是东晋南朝与北朝的情况不尽相同。从法制层面对赃罪量刑和除免官当的考察表明,在法令的规定上北朝对待官僚较东晋南朝更为宽松,在法令的贯彻上北朝却相对严格。由此我们看到,尽管江左士族享有更多特权,但这些特权多在法令规定之外,不属于正常官僚政治的范畴。而北朝士族却积极在律令框架内寻求自身的权益保障,其努力所获得的丰厚成果为隋唐帝国的官僚所继承,从而为官僚政治的理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9.
北宋康定元年(1040),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挺身纾难,出任延州边帅。面对宋廷"右文抑武"国策所致军事人才匮乏之弊,范仲淹选将以智勇、育将以仁爱,成功地提拔、培养了一批勇猛善战的军事干将。而其中所体现的正是范仲淹独特的"育将观"。  相似文献   
40.
在甲午战争中,邓世昌、林泰曾、刘步蟾和丁汝昌等海军将领宁死不屈、战败自杀,其事迹可歌可泣,更发人深省。从他们成长经历和战斗事略,不难洞悉其自杀原因在于传统的忠君思想和荣辱观以及脆弱的国民性格。中国军人特别是各级将领应当知耻而后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