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BSTRACT

Scholars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with cultural theme parks as tourism attractions or as vehicles for identity form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latter, the focus has been on how these consumption landscapes also portend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that mobilize certain attributes of ethnic groups within territorial boundaries as a means to bind them together and link them to their terrains, although these ideological exercises are often times contested by the very people they seek to depict. Yet, comparably less emphasis has been paid on how local visitors can themselves draw upon their own cultural reserves to rethink the meanings of these spaces to make them more relatable. Drawing on participant ethnography and interviews with key staff and visitor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locals have sought to unmake and remake one such theme park, the Sarawak Cultural Village, to enhance resonance for them and for other visitors, at times even going against intended narratives. In so doing, the paper extends current scholarship beyond seeing themed spaces just as places where the formal employment of heritage for identity-building may be contested; they are also where meanings can be (re)negotiated ‘from below’, proffering more possibilities for co-constructive heritage-making.  相似文献   
52.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学者对两者作过初步的比较研究;三杨庄遗址内的农田在当时处于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沿岸地带,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显著影响,其垄作形态相对于"代田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与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地的农业技术也遵循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就是"代田法"的遗存;三杨庄农田遗址的"垄作"作为反映汉代华北平原耕作情况的一个珍贵个案,不会脱离春秋战国时期"畎亩法"的范畴以外,在研究中应该将"垄作法"发展的历史与华北平原的特殊环境结合起来,以探讨三杨庄遗址农田垄作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3.
多数专家都将商末小臣墙刻辞中的"白■"理解为"白麟"。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先秦古文字的特点,是有问题的。其实,小臣墙刻辞中的"白■"就是伯■,是■族之伯。其得名与■地有关。  相似文献   
54.
荆州松柏木牍所见西汉南郡的历史地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近公布的荆州松柏木牍,记载了武帝前期南郡所辖17个县、道、侯国的名称,这是除了《汉书.地理志》以外,有关南郡辖县的又一次明确记载。荆州松柏木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它不但使我们对武帝前期南郡的政区有了清晰的认识,还使我们对《二年律令.秩律》中一些县、道的归属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促进了我们对西汉时期南郡政区演变的了解。  相似文献   
55.
在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时期的一墓葬中,出土了一把具有吴国兵器特征的青铜剑,在该剑的剑格内,发现了一薄层用于镶嵌固定各种形状绿松石的白色物质。为分析此物质,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该白色物是一种具有饱和脂肪酸酯类结构和羧酸结构的混合物,与多种天然胶粘剂的标准红外光谱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样品的红外谱图与虫胶(漆片)的匹配度最高。同时用附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S)分析了该样品,结果表明样品不含元素氮,因而可排除蛋白质胶和生漆类等含氮的天然胶粘剂。  相似文献   
56.
浙江三泉村700年变迁模式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祝伟 《史学月刊》2003,2(2):89-95
三泉村自南宋淳熙八年(1181)建村,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先后产生了2名进士、1名举人,但随着人口的繁衍,村区人口无传率上升,夫妇年龄差增大,人文逐渐衰弱,700年问历经了盛衰变迁。这一变迁模式对于以农业为主业的传统山村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7.
《尹湾汉墓简牍》中有关郡县侯国吏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其领 《史学月刊》2005,(11):16-20
《尹湾汉墓简牍》面世后,许多学者就西汉地方吏制问题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但对侯国吏员的设置论及者甚少。探讨侯国的不同类属,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侯国的吏员设置和隶属关系是不同的。东海郡所辖侯国多属宣、成二帝时所封之王子侯国。王子侯国的吏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行政系统,一为家务系统。侯国的吏员同时接受朝廷和郡府的双重管辖。  相似文献   
58.
王华  龙慧  郑艳芬 《人文地理》2015,30(5):106-110
以广东丹霞山断石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旅游发展成熟阶段,非少数民族、景区依附型乡村社区旅游参与模式及其增权途径。研究发现,断石村在依靠丹霞山景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历程中,自下而上地自主构建了基于契约平等观的民主村治制度、土地征租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并基于契约信守观自主执行了这些制度,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了外部干预和内部冲突,确保了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决策、管理、经营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政治、经济、心理和社会增权,为我国社区旅游实践提供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契约主导型社区增权模式"。研究指出,断石村自我增权是嵌入于社区外部的和内部的双重制度环境下的行动结果,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以强化制度的强制性和制裁性,构建旨在促进社会增权的新制度,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2007年发掘的49座墓葬中,可以断定22座墓属于战国时期、8座墓属于汉代。战国墓的墓葬形制有甲字形土坑积石木椁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器、铜器、玉器、水晶、玛瑙器、石器、骨器等。汉代墓有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两种,随葬品有铜器、石器、骨器、铁器等。  相似文献   
60.
孙权家族墓地因史志记载粗略,它的准确位置一直不详。通过对镇江丹阳高陵村的走访调查,和对姑娘墩、泊公庙、柏子墩等遗迹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现存部分遗存与孙权家族陵墓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