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司马氏灭蜀,为巩固统一,强行迁移蜀汉政权之侨寓大臣将领子孙至中土,使其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后来虽任用诸葛亮后代,应景而已。对蜀地土著土人,晋廷有所优遇,多加征召,但入洛之蜀土颇遭北人歧视,朝中无援,仕途不畅,其地位比之其汉代先辈多有不如。  相似文献   
72.
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陈述(1911—1992)与陈寅恪(1890—1969)两位学者的交往是不容忽视的一页。在1936—1942年期间,陈述与陈寅恪二人历家国之难、流离之苦,而交往不辍,严谨治学不改,确实难能可贵。二人的学术交流有着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3.
南宋“四蜀”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宋"四蜀",即为北宋时的四川,继有先秦巴、蜀两个方国和秦汉以后巴郡、蜀郡的地域范围。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前蜀、后蜀两个政权的先后存在,"蜀"便成了对四川地区的专称,并为宋代人所继承。此外,"四蜀"有其特定的内涵。行政区划上,是"川峡四路";职官设置上,为四安抚使和四都统制。这充分表现在有关南宋史实的文献记载中。在标点时,"四蜀"应该是一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74.
陶希圣于1934年12月创办的《食货》半月刊,以会通史料和理论为办刊宗旨,是我国第一份关于社会经济史的专业性期刊。该刊组织众多学者对经济史学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取得了初步成绩,产生了较深远的学术影响,给予我们诸多启示。《食货》半月刊撰稿人系统地译介国外学者的经济史学理论著述,为中国经济史学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致力于史料学研究,并在经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提出方法论,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学派;倡导用各种社会科学理论指导经济史研究,其所主张的综合的贯通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代表了经济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75.
陶澍、魏源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道光年间最杰出的封疆大吏,一个是道光年间最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都生长于湖南的资江之泮,既有深厚的友谊,又以幕主和僚属的关系长期共事。陶澍事业的成功,有魏源参赞谋划之力;魏源思想的成熟,则有陶澍提携培养之功。  相似文献   
76.
常淑敏  李蓉 《南方文物》2020,(1):212-214
本文从战国兵器铭文出发,讨论了三个小问题:第一,四川省青川县出土的"九年相邦吕不韦戈"铭中的蜀守名应为"登";第二,"四十六年上郡守凌"戈铭中的"凌"应即秦昭王时期的"王陵";第三,赵国兵器铭文"邦大夫"的执掌可能与后世的"户部"相似。  相似文献   
77.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石涛底层体验对其艺术诉求和艺术品格的决定及传统庄禅观念对其艺术精神的影响,进而揭示石涛山水画之精神实质——在艺术审美观照中以逃避、超脱的方式而进行的一次次主体人格的生成努力。  相似文献   
78.
山东沭河上游出土人骨的食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沭河上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及春秋战国时期 2块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和无机成分的锶、钡、钙等微量元素分析 ,恢复了当时人的食物结构。结论有以下两点 :1 由同位素分析可知 ,本地区贫民老百姓的食物在大汶口晚期时以C4植物为主 ,大约占 6 5 1 %的比例。此时期的食物结构存在贫富差异 ,富有者的食谱主要以C3植物为主 ,大约占 6 6 4 %的比例。 2 通过对小朱家村遗址出土的 1块人骨样品的微量元素分析 ,反映出同位素分析所表明的C3植物 ,除了少量种植的稻米外 ,可能还包括胡桃属、榛属、栗属、豆科等采集植物。  相似文献   
79.
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对群书纵横涉猎,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他对修辞手法的阐释创见迭出、精彩纷呈,主要体现在对互文、倒文、省文、并提等修辞手法特点和用法的说解中。  相似文献   
80.
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现不符。应用三重证据法考证的结果显示其与"蟾蜍"有关。应是"蟾丛",而不是"蚕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