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3篇
  免费   6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91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尉氏元代壁画墓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尉氏县张氏镇壁画墓在最近的报道中被断为宋代。本文结合相关考古资料,从墓葬形制、壁画布局、仿木结构、人物服饰、墓门题记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将该墓订正为元代。又依据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对该墓壁画中“曾参行孝”和“焦花女哭麦”两组孝子图加以考证。并进一步梳理了考古所见二十四孝图像,发现其组合形式在宋金时期比较稳定,而元明时期则逐渐转向多元。  相似文献   
72.
顺治九年(1652),一艘赴日本贸易的苏州商船回国。史学界对该商船的赴日时间及贸易方式存在争议:一说是1644年赴日,在日本进行了八年的海外贸易;一说是1650年或1651年私自出海,交易完毕后即回国。本文根据明清档案及朝鲜史料对该事件的记载,以及当时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的贸易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肯定该商船是于1644年前往日本,并在日本与交趾之间从事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73.
Metallurgical study of seven cast iron artifacts recovered from sites of the former Xiongnu (BC 3rd to AD 1st), Turk (AD 6th to 8th), Khitan (AD 10th to 12th), and Mongolian empires (AD 12th to 15th) shows that the earlier Xiongnu and Turk artifacts were made of cast iron alloys of near eutectic composition. The later Khitan and Mongol objects had greatly reduced carbon content in the range of ultrahigh carbon steel rather than cast iron, and contained more than 0.5 mass % silicon as an alloying element. Inclusions high in sulfur, phosphorus or silicon are also present. These differences suggest that Mongolia experienced a technical transition a few centuries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ngolian empire,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some written accounts.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ast iron artifac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lated archaeological and documentary eviden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fossil coal in smelting and the state policy of controlling iron production were the major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74.
魏宏运 《史学月刊》2007,14(9):103-109
两本同名著作《抗日的第八路军》皆精彩地描述了长征的开端、强渡大渡河之战、长征中的妇女、红军和西安事变等细节情况,反映了红军改称八路军前后的相关史实,展示了延安精神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5.
雷戈所著《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一书,认为从秦朝到汉初的思想史发展阶段是中国思想史上皇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确立时期,并将其概括为"后战国时代";采用独特的"历史-思想"研究法,从政治制度、官场规则和官吏的政治生活中,挖掘特定时期的政治思想共识,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扩大了思想史的资料范围;认为秦汉时期生成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实现了对人们思想的可控性,从此,思想成为皇权可以控制和规范的领域,达到了有效的思想专制。这是秦汉以降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该书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思想深度的开掘上,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6.
周东华 《史学月刊》2007,(10):98-104
何塞.黎萨尔被认为是菲律宾"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基石"。在有关黎萨尔的研究中,黎萨尔与菲律宾政治变革的途径,即经由"改革"还是"革命"来达致国家的独立、获取全民的"福利",是争论不休的一个关键问题。从黎萨尔的著作来看,黎萨尔倾向于经由菲律宾政治精英在殖民政府内部对现有不合理的旧制度进行一场彻底的、激进的"好改革"来实现菲律宾的独立和民主。如果这一条道路走不通,那么,"暴力革命"将是最后的手段。黎萨尔所强调的"精英化的好改革"的政治思想,经由美国殖民政府的渲染,最终构成为菲律宾现代政治变革的基本模式——旧框架内的和平革命。  相似文献   
77.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抗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苏联与尼泊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尼援助计划也随之启动.由于受本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对尼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尼援助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南亚的战略影响,防止尼泊尔加入西方阵营,同时希望孤立中国以及在尼泊尔培养一个亲苏政权.  相似文献   
78.
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政府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新留 《史学月刊》2007,(5):103-110
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为了应对灾害,政府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事实证明,没有政府的救灾措施,灾害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转型中的政府越来越有力地确立自己在赈灾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79.
陈瑞 《史学月刊》2007,(3):86-93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礼》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礼》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礼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0.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