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26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石质物风化的诸因素,认为主要来源于石材原料、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破坏等儿个方面,阐述了目前用于石质物加固保护的无机加固剂、有机加固剂的特点、应用及其加固技术,该工作对石质物加固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2.
粉尘对云冈石窟石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云冈石窟大气中粉尘污染的现状,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EDAX)和显微镜对大气中粉尘的主要物质成分进行了分析。选择SO2和粉尘两个标志作为变动因素,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就粉尘对石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粉尘对石雕的影响既有物理作用,又有化学作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长期存在,交替作用,互相促进,致使云冈石窟石雕遭受严重的风化。 相似文献
143.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北京地区石刻文物本体及黑色结壳科技分析的基础上,选用碳酸铵法、乙二胺四乙酸法、物理法进行清洗试验用于对比,并于北京不同区域的6处典型石刻上进行现场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优化改良。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光测色仪、显微镜和离子色谱仪对清洗前后状态及可溶盐含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碳酸铵法对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黑色结壳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清洗方案比较高效合理,有助于相关石质文物病害的清洗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4.
微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开始在文物保护中应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微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生成材料的科学与技术。构建“生物技术-文物保护”技术体系,运用微生物技术方法保护文物,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微生物技术在各类材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5.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中,化学保护材料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相关技术的实施和发展。本工作通过大量查阅最新的国际和国内研究文献,从材料化学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的现状,包括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归纳了保护材料容易出现的问题或局限性,阐述了当前保护材料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提出了国内值得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6.
在许多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尤其是石刻文字表面,因历代文人墨客的拓片留下了大量墨迹。这些墨迹是否对文物本体岩石有害?一直是保护工作者希望了解的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实验研究。通过对各地保存较完好的石刻表面的观察,可以发现石刻表面残留的墨迹具有某种保护作用;对模拟样块的SO2腐蚀实验结果表明,岩石表面的墨迹具有一定的阻止空气中腐蚀性气体侵蚀岩石的作用;盐迁移破坏实验也发现墨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减小可溶盐结晶破坏岩石的作用。吸水率实验和电镜观察等结果显示,墨迹缓解岩石风化的机理主要是墨迹对岩石微裂隙具有填充和加固作用,使岩石的吸水系数降低,部分阻挡了可溶盐的入侵和聚集结晶。 相似文献
147.
故宫建福宫遗存了大量石质构件,其风化现象比较严重。为评价其保存状况,对建福宫石质构件的划痕宽度、回弹性能、自由渗水率、表层波速与透射波速进行取点测试,与新鲜石材数据对比后,证实其风化程度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后续的保护处理。同时还对影响建福宫石质构件风化的环境因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环境因素与石质构件保存状况的关系,为病害分析乃至保护操作提供了数据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8.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t Diepkloof Rock Shelter formed through a complex interaction of depositional and post-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was variously influenced by biogenic, geogenic, and anthropogenic agent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micromorphological study of the sediments at Diepkloof,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the numerous anthropogenic inputs and modifications recorded within the sequence. By applying the microfacies concept, we were able to identify hearth burning and maintenance, bedding construction and burning,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trampling as major processe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ite. The human activities recorded within the sediments show a marked change throughout the sequence, implying a shift in the use of the site over time. The present study also provides a context for evaluating other classes of artifacts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ite. 相似文献
149.
新石器中晚期(8000~3000a B.P.)玉器从石器中分出形成相对独立的玉文化.玉文化遗址是玉文化保留至今的载体,本文通过田野考古资料结合陆地卫星遥感图像分析技术探讨我国中东部各流域玉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玉文化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种形式;(2)玉文化扩散具有纬度扩散性、经度扩散性和垂... 相似文献
150.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methodological study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propose a cleaning procedure to remove stains produced by bronze corrosion products on surface of limestone (namely travertine); the procedure is effective and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han the methods commonly used today. Several copper complexing or chelating agents wer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ree amino acids and compared with some ion exchange resins. After a first laboratory phase on pure copper products and on artificially stained quarry samples, the optimized procedure was tested on the pedestal of a bronze statue in the Sapienza campus, in Rome. Colorimetry and ICP/O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eaning proced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