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1篇
  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论文以民国时期大陆学人与东南亚学人所编东南亚华校国语教材为视角,探讨华文教育本土化问题。认为大陆学人所编东南亚华校国语教材的本土化倾向包括选材符合国外实际、稳妥处理敏感话题、教给儿童规范汉语及配以实用方便的教学法;东南亚学人所编东南亚华校国语教材的本土化倾向包括突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性、使用外语进行解释及强调国语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82.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ole that commercial interests played in Swiss perceptions of informal imperialism in China during the 1920s. Commercial interests we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wiss relations with China in 1918 and Swiss rejections of Chinese demands to abolish extraterritoriality in the 1920s. Swiss commercial relations with China were deeply rooted i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processes developed by informal imperialism in China. During the Chinese antiforeign agitation in the 1920s, the Swiss press criticized the unequal treaties as an example of imperialism in China but ignored Switzerland’s participation in it. Thi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media perceptions of Swiss commercial interests in China was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Switzerland’s dependence on privileges connected to the unequal treaties clashed with Swiss national mythology, which was based on neutrality and anti-imperial narratives. Moreover, the negligible importance attributed to Swiss trade with China and the increasing focus on the nationality of foreign companies in China allowed the Swiss media to ignore Swiss commercial interests in China. As a result, Swiss complicity in informal imperialism was downplayed by the Swiss press, which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Swiss commerce to Sino–Swiss relations.  相似文献   
83.
近代中日两国在实行地方自治前,都存在着一定的“自治传统。”这种传统在日本日村落共同体,在中国日宗族自治、乡绅自治。但是虽然同为“自治”,实际上有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也可谓是导致两国实行近代地方自治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中日“自治传统”在地方公选议会、地方公共财政的运营和地方公共团体法人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中日“自治传统”具有的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84.
环南海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对外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产品层次,揭示了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格局,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与该区域的地缘经济竞合关系.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规模不断增大.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出口相似度较高,在世...  相似文献   
85.
作为国家理念的体现,疆域概念产生于具体的历史语境。由于古今中国国家性质不同,王朝中国的疆域概念与现代中国主权、领土不能用简单的继承或对接来解释。在王权泛化或王权至上观念的影响下,王朝中国的疆域话语尽管受到地理知识限制,但仍坚持认为在可知范围内,王朝中国天子有权实行统治。这种深受王朝国家理念影响的疆域话语对古代疆域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常见的5个古代中国疆域概念为例,“天下”有广狭二义,一是普天之下,一是华夏诸国;“四海”即四方,有时包括四夷,有时不包括;“中国”概念迭加变化整合,各朝“中国”范围不尽相同;“疆域”是一国统治范围的宣示;“版图”则是王朝国家行政地区。本文通过追溯原本词义,认为上述概念原意与后世借用,因语境变化,语义发生差异;进而提出,学术用语与习惯说法应有区别,这不仅是运用概念准确与否的问题,而且也涉及研究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西汉王朝为例,对古代中国王朝的疆域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是王朝疆域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西汉初期,中华大地上存在以西汉王朝和匈奴为核心的两大藩属体系,以及众多的亚藩属体系和弱藩属体系。自武帝时期开始,随着西汉王朝国力的增强,两大藩属体系进入碰撞、重组阶段,其结果是不仅以匈奴为核心的藩属体系被纳入西汉王朝的藩属体系中,其他弱藩属体系也进入其中,属于西汉王朝藩属体系的亚藩属体系则成为了郡县,由此最终形成了郡县、特设机构、藩属国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的西汉王朝疆域。  相似文献   
87.
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古代治边观念是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关于边疆、历史疆域形成与管辖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在态度、方略和措施方面的一系列认识。其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大体上包括古代边疆观、古代治边观以及对其他边疆有关问题的认识观三个主要方面。治边观念的特点主要有对历代边疆施治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国势兴衰相关联;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的治边观念有一定差异;经历了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8.
新中国"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奎松 《史学月刊》2006,44(1):45-6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土地改革正在渐次开展起来,经济恢复工作一切百废待兴,尽管各地反抗事件频发,毛泽东却反对“四面出击”,没有响应党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的要求。不过数月之后,因朝鲜战败,中国被迫出兵抗美之际,毛泽东又抓住对外战争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大举发动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力图乘举国对外之际,一举清除社会上的反革命分子。这场以巩固城市政权为中心任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轰轰烈烈,极大地震慑了社会各种敌对势力,提高了新政权的威望。  相似文献   
89.
西方传教士来华后,科举制度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审视,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内在弊端,增强了科举改革的紧迫性;传教士对科举改革的设想,丰富了科举改革的思想,指明了科举改革的方向;传教士的宣传活动,促进了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了科举改革的进程。然而,传教士毕竟不是科举改革的主角,其作用与影响终究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0.
改革以前的中国共产党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发展的奠基者和探索者。他认为,科学技术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争取自由的思想武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力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保证。发展科学技术,要坚持跨越式发展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统一;坚持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统一;坚持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一;坚持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统一;坚持发挥科学技术专家和普通工人群众的作用。毛泽东科技思想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