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泥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类矿物,且烧成陶色偏深;此外,制陶原料和同期陶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类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32.
为在遗址完整性保护与滑坡灾害预警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用基于高精度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远程遥测终端RTU的高精度变形监测预警系统,并结合无线通讯方式实现对遗址保护区陵墓边坡的安全监测。系统完成墓冢内部环境监测与滑坡方位的监测定位。并通过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方式将监测参数与警情信号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在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实时显示并提示安保人员及时出警。该系统可针对不同规模野外文物保护区和古墓群实现有效的滑坡监测与预警防范,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3.
良渚化的中心聚落一直没有发展成带有城垣建筑的城址。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宗教巫术的盛行以及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紧密结合,使良渚化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消耗到与宗教有关的大型建筑工程之中。另外龙山对代长江下游地区比较安宁,没有大规模战争的威胁也是造成这一特殊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唐子城城墙遗址屡遭破坏,成为扬州城遗址保护中既现实、又棘手的一大问题。对其破坏厚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这对呼吁人们重视物,从而促进整个遗址的保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5.
黄淮地区藤花落、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古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粒型分析法,对黄淮地区藤花落和后大堂两处龙山化遗址出土的5群古稻作了研究。就粒型特征而言,尽管两群古稻种群内尚有不同类型存在,但相对比较单纯,其主要演化特征已属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36.
日本古代天皇制的形成,启动于圣德太子改革,初步形成(模型化)于孝德天皇与天智天皇的大化改新时期,制度化于大化改新矛盾积累导致的“壬申之乱”后的天武天皇及其继任者持统、文武、元明天皇时期,中间走过了百年左右的曲折历程。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壬申之乱”是日本古代天皇制形成的三部曲。从政治结构上看,古代天皇制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它是中国式皇帝制与日本祭祀制的统一。古代天皇制特殊的政治结构对后来的日本政治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7.
Scientist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worked in a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with archaeologists from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s (NPS) Submerged Resources Center (SRC) to develop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EM) of the battleship USS Arizona. An FEM is a computer-based engineering model that calculates theoretical stresses, propagation of force, and shape changes to a structure under loads using thousands or even millions of individual elements whose individual responses are well understood. NIST researchers created an FEM of an 80 ft. (25 m) midships section of the Arizona site to analyze archaeological site formation processes on the sunken battleship, in particular to determine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wreck and predict its future strength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as it continues to corrode. The NIST's FEM study is one aspect of a larger projec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NPS, the USS Arizona Preservation Project, whose goal is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and rate of corrosion affecting USS Arizona, and to model its long-term structural deterioration. The FEM incorporates findings from other key components of the USS Arizona Preservation Project, such as steel hull corrosion rates, structural surveys of the vessel, sediment compaction studies,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retion that covers the ship's hull, into a single tool that is being used to predict how the wreck will degrad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38.
Esquilleu cave site has provided a moderately well preserved archaeological cave deposit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the Cantabrian area. Phytolith quant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gether with FTIR analyses, from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profile. The comparison of the data obtained with the previous micromorphological results allows us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the site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he Neanderthals use of the cave. Phytolith results show the presence of grass leaves nearby the hearth suggesting the repetitive existence of a bedding zone on the same area. Neanderthal behavioral patterns should be revised on the light of high resolution analyses, since diagenetic processes can obscure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iated activity areas in the site.  相似文献   
39.
《"封建"考论》引起的学术争论,展现出学界对"封建"名实问题及社会形态学说的不同理解。日本京都学派代表学者谷川道雄与《"封建"考论》作者冯天瑜就此展开对话,取得相近的认识,他们以为,将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教条主义产物,不能谓之"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斯大林规定的"五形态"说出发,是论析中国前近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起点;尊重马克思的封建观,恢复其本来面目,是正确对待马克思历史学说的首要前提,不应将马克思尖锐批评的泛化封建观强加到马克思头上。对"封建"概念的阐释和运用,应取古今演绎、东西涵化的正途。在精准概念与真确史实的相互观照中,显现中国前近代社会的非封建性及其与西欧、日本前近代社会的封建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0.
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发掘新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精选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9年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其中有周公庙、秦雍城、秦始皇陵和汉唐帝陵等大遗址项目,也有获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杨官寨、梁带村遗址,以及靖边渠树壕汉代、韩城宋代壁画墓,还有引起极大关注的蓝田吕氏家族墓地等。文中在对各项考古工作介绍之余还配以精美的图片,以期迅速的报道田野考古新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