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3篇
  1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聂菲 《江汉考古》2020,(4):81-91
马王堆汉墓出土器物中有带"素"铭的漆器,我们认为战国秦汉漆器中的"素工"是指在木胎上刮底灰漆的工序,是制漆中的一道关键工序,而"素"铭则是"素工"过程中烙印或刻画的戳记,主要出现于汉代蜀郡、广汉郡官营的高档漆器上。"素"铭漆器的出现说明至迟在战国晚期漆器制造业已经有了较为明细的分工。  相似文献   
62.
关于秦镜的研究,以往限于出土资料的贫乏,长期以来学界鲜有问津。此前仅见有高至喜先生《论湖南秦墓》一文中涉及到秦镜的探讨  相似文献   
63.
"半启门"(以往习称"妇人启门")是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刻中常见的一个画面,从汉代开始出现,唐辽宋金元时期再度盛行。本文讨论了这种图像的形式特征,以及这种形式与古代墓葬意义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4.
潞王陵是明潞简王朱翊镠陵墓。其规模庞大,形式别致,雕刻精湛,是研究明代藩王的葬式、建筑和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陵区由两部分组成,东侧为潞简王朱翊镠墓,西侧为次妃赵氏墓。本文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潞王次妃赵氏墓的建筑形制及价值。  相似文献   
65.
魏存成 《东南文化》2016,(4):73-76,127,128
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众多高句丽墓葬,总体上可分为积石墓和封土石室墓两大类。大型的封土石室墓,不仅规模大,而且室内多绘有壁画。大量的中小型封土石室墓,石室与墓道合成的平面多为刀形和铲形,墓顶结构有平盖顶、叠涩顶和抹角顶不等。连云港地区发现的唐代封土石室墓与此相似,其墓主人,在以往推测为百济移民或新罗移民的同时,高句丽移民也要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66.
4世纪后半叶,封土石室墓开始在日本列岛出现。日本列岛的横穴石室受到了朝鲜半岛的影响。九州地区的古坟是最早导入的。5世纪后半叶,与此不同的新型石室在近畿地方出现,并在此后的日本列岛得到了广泛普及。7世纪,由于薄葬化的推进,小型的横口式石椁墓出现,这代表着古坟文化走向了尾声。江苏连云港的封土石室墓的构造,虽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两地皆有类似之处,但其与中国的砖结构墓葬和朝鲜古坟的关系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与日本列岛石室墓的类似,笔者认为是以朝鲜半岛为中介的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67.
1993年8月,新密市汽车站在施工中发现2座古墓葬,2座古墓中均无陶器,仅残有若干铜环、铜叉形器及“五铢”、“小泉直一”铜钱和铜镜各1枚。发掘者依据墓葬形制及铜钱、铜镜,判断这2座古墓的年代为东汉。  相似文献   
68.
张合荣 《考古与文物》2012,(1):12-18,121
1994~2007年,先后在安顺宁谷龙滩清理了东汉晚期墓葬4座,其中2座石室墓(M29、M31),2座砖室墓(M30、M32),皆为带甬道的单室券顶结构,被盗严重,墓内残存少量随葬品。M31墓道内发现祭祀遗迹。  相似文献   
69.
    
The use of ding-tripod in Chu tombs was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in most cases, it was strictly implemented. However, exceptions do exist. For example, in tomb of Marquis Yi of the Zeng state, archaeologists found two qiao-ding, which consists of two ding- tripods, one with a fitted lid and the other with a hooped lid. In the tomb No. 1 at Jiuliandun, a ding-tripod with a hooped lid was intentionally used and served as xu-d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burial rituals of the Chu stat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by examining the tomb inventories (catalogues of funerary goods in the tomb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No. 2 at Baoshan. It proposes that the use of ding-tripod in tombs was often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burial rituals.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和金相分析的方法,对云南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17件样品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铜器以红铜为主,少数为Cu-Sn合金。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铸造、铸后冷加工等,制作工艺相对单一。3件编钟均为Cu-Sn合金,并且锡成分具有等比递增的现象。兵器矛经过鉴定后说明由于墓主身份的不同,随葬的矛也有实用器和随葬器两类。农具锸和工具锥和凿的鉴定表明有冷加工或使用过的痕迹,可能曾是实用器;而农具锄经鉴定并没有在农作中使用过,仅作为随葬品,进一步证明随葬铜锄是青铜时代滇西地区的一种丧葬习俗。分析表明,当时已根据不同器物的用途进行了不同的制作和加工。本研究结果对研究滇西青铜文化及金属技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