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李广斌 《攀登》2007,26(2):104-108
在各国政府治道变革和我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大背景下,青海在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对事业单位未来的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科学定位,对相应管理模式作出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2.
"约定自开"商埠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埠类型,本身既有"自开"的因素,又有"约定"的成分,似乎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史学界对其属于何种开埠方式,历来争议不断。开埠方式的判定应遵循条约规定与开埠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标准,由于不平等条约并未明确规定中外在"约定自开"商埠的权利与义务,开埠实践中的主权归属就成为判断其开埠方式的主要依据,可从行政权与司法权归属、关税主导权、租界问题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考量。安东作为该类商埠的典型代表,是中美商约谈判相互妥协的产物,依照上述标准可判定其开埠方式为"自开"。这为其他"约定自开"商埠之开埠方式的判定提供了合理模式,即开埠实践中的主权归属模式。对"约定自开"商埠之开埠方式进行考析,可从侧面反映出该类商埠的殖民程度。  相似文献   
93.
岳钦韬 《史学集刊》2012,(1):113-120
抗战爆发后,传统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国家政权的压力阻碍了部分民众抗敌意识的形成,抗敌意识薄弱是通敌行为的重要前因。通敌行为包含着主动与被动的复杂动机:主动方面包括借机恢复地位、伺机为非作歹、出面"保护"地方、"曲线救国"任务、经济利益驱使、人际关系与情感因素等;被动方面有现实生活压力、无知与盲目、日伪强权压迫、时间因素等。总体而言,大多数民众终究还是回到对现实生活的诉求,将个人生存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94.
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语言符号,地名是人类群体活动、经济开发和区域文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广东地名层从语种上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古越语地名层、地方方言地名层和全国通用语地名层。从时间上看,唐代以前,广东地名基本上属古越语时期,宋至明和清前期为南方方言地名时期,清末以来为北方书面语地名时期;从空间上看,广东地方方言地名层大抵在宋代已基本形成,清代最终形成粤方言、客家方言和福佬语地名文化景观三分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粤方言地名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及邻近地名,客家方言地名层位于北江和东江间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粤东韩江地区则多是福佬地名文化层;从形成原因分析,广东地名层主要归究于历史时期移民、区域人内口繁衍和土地大规模开发,加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又为族群地名文化扩散提供了条件,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健全,最终成为广东地名层语言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
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研究了省级尺度下中国人口迁移态势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1995-2010年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迅速增大,省际间人口迁移规模差异明显;上海、浙江人口迁入率显著上升,河南、安徽人口迁出率显著上升。(2)北京、上海、安徽、四川等13省是我国人口迁移网络的核心节点,人口迁移网络表现出中心性、收敛性和地区非均衡性特点。(3)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广东是我国主要人口辐合流场,安徽、四川、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是我国主要人口辐散流场。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各地应根据自身人口迁移趋势及在全国人口迁移网络中角色,科学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普选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下乡的集中实践。针对乡村民众对普选的认知,政府在普选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相应的宣传和动员。普选动员在贯彻国家意志中培养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在新旧政权的对比中引发了民众的民主参与热情,在彰显人民民主的意图中加深了民众对民主意涵的理解,在男女平等的宣传中激活了妇女对民主权利的主张。普选的政治动员推动了民主下乡的进程,成为后来农村基层民主勃兴的历史因子。  相似文献   
97.
干部在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中共要达成自己的政权建设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忠诚且有效的干部支持体系.1940年1月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即开始自己的政权建设努力,试图通过民选方式和平且合法地改造基层政权,实现控制乡村社会、汲取乡村资源、服务抗战的目标.而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则依靠中共支持并借助"选举"渠道进入政权系统,由此构建了以中、贫农为主体结构的基层权力格局.这些新生干部尽管是中共在乡村社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或中共革命事业最主要的承担者,但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行政经验缺乏、革命意识不强,似乎很难真正承担起中共的伟大理想.这亦充分说明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共需要不断努力破解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98.
建国后党和政府解决广东疍民问题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疍 (d劋n,音但 )民历史上是广东的土著居民 ,以船为家 ,以捕鱼和水上运输为主要职业 ,明清时期虽已基本汉化 ,但仍处贱民地位 ,备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问题 ,教育广大人民认识到民的落后及其与其他族群之间的隔阂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产物 ,采取多种措施将民从旧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 ,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99.
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近300年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历史上因气候的不断变化和异常,给安徽地区造成了众多的水旱灾害,其中水灾又多于旱灾,并呈现出增多期与减少期交替向前发展的规律,而在时间上则显示出夏季最为集中、秋季次之的高度季节性特点.经与太阳活动的历史资料相比较,又发现安徽水旱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在太阳活动世纪周期增强期前提下,水旱灾害多发生在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极值附近.  相似文献   
100.
本通过分析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化特征和耕作业的兴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化发展受耕作业的兴衰影响出现了多次倒退的现象。并认为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是影响辽西地区早期化发展的本质因素。气候温暖期,定居的农业化昌盛;气候寒冷期,农业经济解体,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简单畜牧经济。造成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本区耕作业衰落和化倒退的直接原因是5000aB.P.-4000aB.P.降温事件及铁器冷期寒冷气候的作用。环境因素的剧烈波动过程,阻碍了本区化与生产经济形态的正常演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