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5篇
  免费   19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371篇
  2017年   317篇
  2016年   382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1082篇
  2012年   718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535篇
  2009年   568篇
  2008年   588篇
  2007年   708篇
  2006年   681篇
  2005年   661篇
  2004年   520篇
  2003年   465篇
  2002年   364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徐茗  卢松 《人文地理》2015,30(1):21-25
语言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表征。新世纪以来语言景观日益引起语言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1997年西方社会语言学家首先提出了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定义,21世纪以来涌现出大量城市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国内语言景观主要集中在城镇书法景观的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书法景观与城镇景观的关系、书法景观的空间属性、书法景观的人地关系等。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城市语言景观进行了评述。最后从语言地理学视角,对未来城市语言景观重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认为城市语言景观将可能成为语言地理学深入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新方向,尤其是在城市象征空间塑造及其地方建构中语言景观研究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992.
运用"都市生活圈"和"时间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上海城市日常体育生活圈进行了划分与构建,提出了由基础体育生活圈、基本体育生活圈和机会体育生活圈所构成的日常体育生活圈层体系,并以上海日常体育生活圈层体系为基础,依据"中心地理论"和上海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上海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模式和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根据上海日常体育生活圈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及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3.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国内极少。鉴于其研究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访谈等多种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了自上而下的仪式活动,即校庆建构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地方认同的过程及其机制,为校园特别是新校园或扩建校园的纪念物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995.
旅游景区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是影响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直接影响旅游地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分析社区居民地方依恋、遗产价值认知与他们对景区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知的关系,研究发现:①社区居民认为景区开发企业应对股东、游客、员工、遗产和政府承担责任,特别是要对周边环境与社区居民负责;②地方依恋感和遗产价值认知较强的居民对景区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更高的预期;③地方依恋通过加强居民的遗产价值认知深化其对景区开发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感知。  相似文献   
996.
张勇  何深静 《人文地理》2015,30(2):65-71
借助对城市企业主义的简明定义,即以"企业化表述"和"企业化方式"来实施"企业化战略",通过考察中部小城河南省济源市20年来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城市企业主义经历了由萌芽到深化的"全球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中国,城市企业主义是多重尺度共同作用的产物;市场化和全球化构成相互交织的推动力量;城市体系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城市企业主义的战略与行动内容。  相似文献   
997.
张永姣  曹鸿 《人文地理》2015,30(6):83-88
新型村镇建设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分别针对我国当前阶段乡村发展、国土开发的重要空间调控手段,基于主体功能思维而对聚落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分类指导应该作为促进乡村聚落有序发展的重要思维。论文借助于图底关系理论,将主体功能区作为"均质面集"的发展意图转译到县级单元内"异质面集"的主导土地用途区,并进一步聚焦到"点集"乃至"点"层面的村镇聚落体系组织与聚落建设,总结了三类主体功能区的7种主导新型村镇建设模式及对应的空间优化目标,拓展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县级以下尺度的规划指导价值,实现了不同尺度空间规划的法则演绎,为主体功能区格局下我国县域尺度的村镇聚落功能优化与体系重构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98.
张延吉  秦波  吴凌燕 《人文地理》2014,29(5):121-126
流动商贩是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正规商业不相同。本文以正规商业和流动商贩的引力可达性指数,比较两者在同一区位的可达性差异,依此将两者的空间分布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些类型在空间上呈同心圆、扇形与多核心相结合的分布模式。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以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为代表的社会力、以国际资本为代表的市场力和具有不同监管强度的政府力均对正规商业与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关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9.
魏冶  修春亮  王绮 《人文地理》2014,29(3):83-88
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借鉴国际著名团队POLYNET的研究经验并加以改良,进行了空间联系视角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分析。分别从人口密度分布、就业-居住空间联系网络与企业空间组织网络三个维度来识别沈阳市的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综合分析这些"中心"得出四点结论:①城市核心区就业与居住中心构成十字交叉的内循环结构;②浑南新区次中心特征颇具雏形;③外围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错位发展;④沈阳市呈现不均衡的多中心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抗战初期,我国沿海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大举内迁,起于1937年八一三抗战,到1940年夏基本结束,在后方形成八个新工业区。沿海沿江地区的民族工业大举内迁,建设后方工业基地,写下了抗战史上悲壮而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