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上海大都市区物联网产业集聚与空间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兴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对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有直接的影响,厘清新兴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区位选择规律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分析了上海市物联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结果发现初创期物联网企业在郊区集聚,随后向郊区其他区域扩散,并呈现出从单极向多极集聚转变的空间演化进程。通过构建负二项回归探究上海物联网企业的区位选择因素,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和企业集聚效应对企业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产业发展初创期,企业区位选择受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双重影响,其中制度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在随后的兴起期,产业集聚效应对新企业的入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2.
Choon‐Piew Pow 《对极》2009,41(2):371-390
Abstract: If according to Terry Eagleton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1990:28), the aesthetic is from the start “a contradictory, double‐edged concept”, how are seemingly innocent acts of viewing and consuming aesthetically pleasing landscapes implicated in the neoliberal politics of urban restructuring? Using contemporary Shanghai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aesthetic in 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 and urban segregation in post‐Socialist Shanghai where the restructuring and commodification of erstwhile public welfare housing have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middle‐class” gated enclaves. A central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xcavate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politics of neoliberalism and demonstrate how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urban spaces in Shanghai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twined with and accentuated by neoliberal ideologies and exclusionary practices in the city. Imbricated in the pristine neighborhoods of Shanghai's gated communities are the fault lines of social division and class distinction that are rapidly transforming urban China.  相似文献   
33.
During the three-month long Sino-Japanese hostilities in the summer of 1937, Shanghai industries suffered the heaviest loss ever sustained during any previous military conflict in the city. Yet as has been shown in a previous study, local industries seem to have recovered fairly quickly. All statistics point to a return to pre-war levels of production in most sectors by the end of 1938 in some cases and during 1939 for most industrial branch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ry to highlight the spatial dynamics at work in this recovery process. It relies not just on original sources, but on the unique capabilities GIS offers in processing large amounts of historical data and exploring connected issues in land use, demography, and urban life. The paper argues that Shanghai industries went through a thorough phase of relocation and migration within the city, but also of inbound migration from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 particular set of documents produced by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the largely independent body that administered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In this study, therefore, I shall argue that what happened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mirrored what happened next door and possibly in other parts of the Chinese-administered/Japanese-occupied areas. Beyond the issue of industrial movement, this paper also examines connected issues in land use, demography, and urban life.  相似文献   
34.
在工业化、城市化相互交织的进程中,大都市区城乡之间的权益矛盾关系极其复杂,行政区划调整成为调节城乡权益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由此为协调城乡关系的行政区划调整也很频繁。本文以城乡关系变迁为逻辑主线,分析了上海市行政区划变更所面临的国家宏观背景变迁、战略调整,总结得出上海市存在"市管县体制"、市辖区切块扩张、撤乡改镇、整县改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模式,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推进工业化、都市化战略,并存在城市中心主义倾向,将在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随着直皖矛盾激化,段祺瑞为了维持在北京政府中的地位及完成南北统一,以中国对德宣战参加一战为契机,在日本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下,编练了参战军(一战结束后改称边防军)。约同一时期,皖系干将徐树铮编练了西北边防军。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边防军和西北边防军均不同程度卷入。皖系战败后,两军除少数阵亡,部分被遣散外,余部被直奉瓜分,最终归于消亡。  相似文献   
36.
在上海的三年多的生活体验,对尾崎的一生而言,无疑是极为重大的转折点。他从一个有些朦胧的共产主义的信奉者,转变为一个比较坚定的共产主义的实践者。其主要表现为:一,积极参与了上海的左翼文化活动;二,成为佐尔格情报组织的重要成员。不仅如此,这三年多在上海的体验和考察,奠定了他观察和研究中国的基本视点,是他日后成为著名中国问题评论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7.
颜麒  杨韫 《旅游科学》2011,25(1):72-79
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中国旅游行业最重要的盛事,深入理解和分析上海世博会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对于未来中国节事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聚类分析和联合分析,从供需两个方面初步探究和分析了参团到访上海世博会的香港游客的消费者行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客源市场可以细分为消遣型、综合型和融入型三个类别。三类游客对世博旅游产品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  相似文献   
38.
对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而言,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世界、尤其是西洋的上海,租界区域出现了与此前的中国本土迥然相异的新的样态;再次是与日本紧密相关的上海,19世纪末期以后,在虹口一带形成了以日本居留民为主体的日本人社会。这样一个多元组合、多重叠加、既相对分离又互相交融、同时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的都市,对于正在走向东亚乃至世界舞台的近代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此,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首先是对于以上海为媒介的中国的认识,其次是对于与上海相关的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于通过上海所体现出来的中日关系的认识因此,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实际上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反观日本本身的泰照系,  相似文献   
39.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不久,鉴于建立统一的政治体制及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工资制度的需要,国家开始在新公私合营企业中实行工资改革。上海新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与全国各地一样正式开始于1956年9月,但由于情况复杂,历经准备试点及全面推开等阶段,直到1957年10月才基本结束。其中工资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工资水平与工资增长指标,新工资等级,变相工资、计件工资、保留工资等问题成为工资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新合营企业工资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一的企业工资制度开始全面确立,在收入分配环节上,基本完成了对新合营企业从产权到治理结构、再到分配制度的崭新的企业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0.
范金民 《安徽史学》2011,(2):42-53,128
清代前期上海作为南北洋航运中心,既是南北商品流通格局变化下的产物,也是清廷商品流通政策变化下的产物,海运业在上海的早期兴起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上海的兴起并迅速崛起,是建立在全国各地地域商帮的大规模商品流通基础之上的。上海的海运业者,来自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其中势力最大者,是上海及其邻近沿海地区崇明、南通三地之人,单个大船商,通常拥有数十号船只。上海海运业内部,船商与船户、耆舵、水手等航运业人员,船商与客商、与豆业字号,与豆行、饼行、油行、保载行等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上海,船商不仅在航业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且发挥出领袖百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