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第一空挺团不能持续作战;F—15打不过苏—27;准航母"缺斤短两""是否可以研究一下,让自卫队参与岛屿争夺战?"这是最近日本"2CH"网络论坛上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尽管防卫省始终缄默不言,但其一系列反常的军事举动却让人担忧。武装到牙齿的自卫队"要突破日本和平宪法的束缚",开始热衷"进攻性作战",对地区安全形势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92.
数字化转型是文化遗产地在新时代兼顾高质量旅游体验创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选择。文章以“数字故宫”为研究案例,整合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引入文化遗产责任量表,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索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多重影响因素,揭示了数字博物馆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国民遗产责任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博物馆的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能够正向影响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正向影响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第二,数字博物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第三,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正向影响其使用行为;第四,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正向影响其遗产责任。文章从使用者出发分析了文化遗产地的数字化转型现象,理论上建构和拓展了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模型,验证了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遗产责任的影响;实践上为遗产旅游地的数字技术建设优化提供对策建议,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国民遗产责任提升提供学术参照。  相似文献   
893.
邵磊 《四川文物》2003,(5):68-71
南京市博物馆藏有出土的南宋“荣州防御使”印及印牌,对研究南宋时期的典章制度以及四川境内的设防情况均有重要价值。本依据献记载和出土资料,对牌印作了考述。  相似文献   
894.
图片新闻     
《岭南文史》2014,(1):F0002-F0002
正~~  相似文献   
895.
文章以兼跨长城南北的唐前期为例,旨在分析以汉人为主体建构的政权超越农耕区进入草原所受到的限制及其因缘,认为农耕王朝兼跨的局限乃在于自身的生计方式与草原游牧生计存在着难以兼容的张力。如何有效地将迥然有别的游牧与农耕生计为依托的群体共融在一个政权体内,虽然耗费了唐朝历代统治集团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终究以彼此的分隔而结局。此种衍化的路径似乎暗示"纯粹"的农耕王朝尚不足以跨越南北兼跨的障碍,该任务则落在了源自中原周边尤其北方的政治势力及其含括中原模式而南北兼容的王朝(如元、清)肩上,然而这种政治体同样面临着内部诸种势力与群体间的磨合张力。  相似文献   
896.
朱莉莉 《东南文化》2023,(4):136-142
博物馆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彰显非遗在辅助博物馆语境转换、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途径、提升公众介入博物馆非遗话题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基于当前博物馆非遗藏(展)品征集工作尚在开拓阶段,从博物馆非遗藏(展)品征集概念框定和现实需求角度来看,非遗藏(展)品征集存在价值认定、为展而征、介入偏差、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征集制度和实施机制、提升征集队伍的业务素养、拓展高效利用新途径、多元筹集专项经费。围绕博物馆非遗藏(展)品理念厘清“物”与”非物”、“征”与“用”两对关系,界定征集主体、适度分类等遴选原则,以推进非遗科学展陈、活态输出,引导公众对非遗产生认同及观照,进而确保博物馆功能更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97.
杨勇 《四川文物》2023,(4):75-87
长期以来,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相关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多以中国境内发现的各种舶来器物或异域文化因素的考察为主,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或汉文化因素却少有问津。东南亚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重要区域,在相当于中国两汉时期的考古遗存中,发现了很多汉朝文物,如陶器、铜镜、铜容器、钱币、印章等。这些发现是当时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向外传播、走向世界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走向及汉代海外贸易等问题的珍贵材料。其中,越南中部的秋盆江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以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上的克拉地峡,是中国汉朝文物发现最为集中的地方。很显然,这几个地方因地理位置特殊,在当时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节点和繁盛一时的贸易中心。从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汉朝文物看,进入东汉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相似文献   
898.
田亮 《环球人物》2021,(7):34-36
"长期以来,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也拥有最强的军事力量,针对别国的海上挑衅也比较多。挑衅一般从侦察开始,它要通过侦察了解对方的活动规律,军事装备的型号、数量、质量等。对我国也是如此。"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海上力量不断壮大,各种新舰、新机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899.
《世界》2014,(2):78-81
当歌诗达维多利亚号来到马六甲海峡,意大利风情和欧罗巴式热情便与南洋风激情碰撞,开始一段东西交融的海上之旅。  相似文献   
900.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为固定的结合,因此,"道"成为地方化的稳定行台区的代称.这种"道",实际上,是东魏、北齐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对外实行军事防御以及保证国内统治秩序的稳定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