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Under Jayavarman VII (1182/83-ca.1218 CE) the Khmer empire reached its apex, leaving a heritage of major construction works and unique artistic production. The stone materials of several sculptures produced under his reign were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to possible geological sources in northern and eastern Cambodia. The data suggest that a specific type of sandstone, rich in volcanic detritus, was deliberately selected and quarried from a Triassic sedimentary sequence exposed far from Angkor, the ma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2.
圆觉洞石刻区10号龛是安岳石窟最精美的龛窟之一。本文介绍了三维扫描技术在圆觉洞10号龛的应用流程,主要包括三维数据采集,纹理信息采集。通过数据处理加工,获得照片般逼真纹理的仿真三维石窟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圆觉洞10号龛保护性窟檐的设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符永利  许长生 《东南文化》2012,(1):52-59,131
石佛庵石窟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桦墅行政村境内的射乌山西南麓,是一处建于明代初期的佛教窟龛,现可见6个佛窟,每龛一像,共存像6尊,题材有西方三圣和千佛。根据调查可知,土下仍掩埋有不少窟龛,需待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和清理。石佛庵石窟是南京地区极少见的有准确纪年、并留存有彩绘遗迹的明朝早期石窟艺术,为研究和探讨明代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宫哲兵 《江汉考古》2004,(4):73-78,90
宜昌市沮水两岸有近三千座悬崖石窟,多年来被传为万窟之谜。石窟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段,有当阳市的百宝寨、百家洞、岩屋庙,及远安县的旧县镇、鸣凤山、鹿苑寺等。经过笔者2002年的两次调查,认为这些石窟分为道教石窟与应付兵匪之乱的石窟两类。道教石窟的年代大约为明清时期。应付兵匪之难的石窟年代大多在清咸丰年间,也有早至明末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彩绘艺术中应用青金石颜料的产地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玉 《文博》2009,(6):396-402
青金石(1azrite;Lapislazuli)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玉石之一,其化学组成为(Na,Ca)7-8(AlSi)12(O,S)24[SO4,C12(OH)2]。由于青金石具有美丽的天蓝色,所以,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它作为彩绘用的蓝色颜料。据调查研究,我国现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石窟寺等遗址中保存的彩绘艺术品中都应用了青金石颜料,例如新疆、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四川、重庆等。从发现青金石的石窟位置来看,大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遗址。丝绸之路也被称为宝石之路。通过对敦煌石窟所属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鹘(Uigur)、西夏、元等十余个朝代的洞窟中取样,经采用x一射线衍射(XIKD)、X荧光(XRF)分析,证明在北魏至元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中都应用了青金石颜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及其电子探针(EPMA)对历代青金石颜料的显微形貌、晶粒或颗粒大小、晶界情况、物相组成、晶相、微量元素等进行了分析。采用质子激发x荧光(PIXE)分析方法分析了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石窟等不同石窟、不同朝代的青金石颜料,获得了该颜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青金石颜料中所含的Mn、Cr、As、Ti、sr、Sb、Zn等微量元素作了讨论,又与XRF、XRD、SPMA分析结果作了对比,并与阿富汗、独联体等国外青金石矿产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龙游石窟砂岩的水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水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水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水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水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力的影响下摩崖造像所产生的风化、剥蚀、开裂等种种病害,是与其岩石本体的理化性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进行摩崖造像保护工程的前期,做好对岩石的工程物理特性调研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根据摩崖造像的分布,经代表性选点、取样并测试.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摩崖造像的岩石本体均为砂岩,存在明显软化现象,试验数据有明显的规律性,且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好.其成果为今后保护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云冈地区周边经济发展、工业开发等因素使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石窟本身成为旅游热点,也使石窟内的病害类型、特征、面积、危害程度等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各种污染物病害对石窟的破坏作用明显加重。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石窟文化遗产,从2010年1月起,浙江大学文物保护实验室会同云冈石窟研究院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共同对云冈石窟45个有石雕艺术品的洞窟内的污染物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对污染物种类(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和污染程度进行了分类统计。该工作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石窟文物表面有害污物清除技术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石质文物化学清洗研究的需要。本次调查对于污染物病害分类及命名依据国家标准WW/T0002-2007:石质文物病害与分类图示。调查结果表明,窟内至少存在表面污染与变色、表面层风化、表面生物病害、修补残留及水斑等5大类污染物病害,具体包括粉尘污染、烟熏结壳、黄斑、涂鸦刻画、触摸油脂等12小类,总污染面积达7059.66m~2。同时,分析研究了主要污染物病害的成因和危害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清洗和保护研究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如何判别各种污染物对石窟造像的危害?是否需要去除?如何在"最小干预"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云冈石窟?这些仍然是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适宜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的材料,进行了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室内筛选。研究表明,以烧料礓石为胶凝材料,以偏高岭土、石英砂为填料的浆液可作为砂岩石窟裂隙灌浆的初选材料。进一步试验表明,当浆液材料添加总质量10%膨胀剂后,最优的配比为烧料礓石、偏高岭土、石英砂以质量比1∶0.6∶0.4,最佳水灰比为0.5~0.6。针对该配比的灌浆材料开展物理力学特性测试及耐候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种配比的浆液结石体除具有孔隙率大、收缩小、强度好的特点外,还具有较好的抵御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及盐碱侵蚀等的能力,是一种较为适宜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研究结果也可为类似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的选择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Diagenetic iron (oxyhydr)oxide minerals are common precipitates expected in CO2 reservoirs, and these minerals record fluid flow for application to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CSS). Multiple mineralogy and spectroscopy analyses on a pore to meter scale characterize a well‐exposed, lithologically controlled, iron (oxyhydr)oxides reaction front in the Jurassic Navajo Sandstone. Dolomite is the most prevalent cement (up to 23 area%), followed by only several percent or less of iron (oxyhydr)oxides, kaolinite, illite, and gypsum cements. Bulk geochemistry based on diagenetic mineralogies in the reaction front is compared with the water chemistry from nearby modern spring effluent emanating from the Navajo Sandstone to conclude that similar fluids (i.e., CO2‐charged, saline waters containing hydrocarbon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ecipitation. A second comparison of bulk geochemistry and diagenetic mineralogies of the reaction front with data from other abundant Navajo Sandstone concretions in the Spencer Flat region (in south central Utah) shows that reservoir fluids likely vary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in the porous and permeable Navajo Sandstone. CO2 injection into porous and permeable, quartz arenite, saline aquifers will likely result in minor clay and abundant dolomite precipitation that wi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 poro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