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new interest in cultural landscapes is forcing a reappraisal of concepts of countryside heritage. First the traditional split between cultural and natural values is challenged. Second, modern landscape studies emphasise the subjectivity of landscape assessment, and this is subverting the former tendency to aspire to objectivity in evaluation. The acceptance of ‘associative’ value in landscape is an indicator of this. Modern landscape studies also emphasis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cesses and aspects of value, and this is encouraging specialists to communicate across disciplinary frontiers. The desire by ecologists in the mid‐1980s to have cultural landscap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caused a re‐assessm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Criteria, and an initiative by ICOMOS brought this process to a conclusion in 1992. However the reappraisal of concepts of countryside value imply that there are many other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matters still to be resolved.  相似文献   
102.
In 2002,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declared heritage to be ‘an instrume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ll societies’. The 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is inscribed with a complex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genda that challenges contemporary World Heritage management practice. This paper draws on a content analysis of six industrial UK World Heritage Site management plan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extent that each plan integrates four key sustainability dimension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lanning frameworks and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in operation at each site ensure con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al physical fabric but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le local cultural economy. A sustainable heritage management framework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adoption of a long‐term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extensive loc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The framework is relevant to other complex heritage sites such as historic town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103.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emergence of a digital imperative – the belief in the necessity of digitising cultural expressions – in a particular heritage project in the Dutch city of Maastricht. The main reason for doing so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 perspective that pays analytical attention to the organis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heritage innovation. Such a perspective complicates the popular assumption that digitis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to participation and instead puts forward – by drawing o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the sociology of expectations – a less technology‐centric and more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 heritage. The conclusion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expectations for digital heritage studies.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荣成  张英 《人文地理》2002,17(2):94-96
本文认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我国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年轻学科,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在新的21世纪中,学科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实现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深刻认识与处理学科发展面临的相关学科的挑战、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几个重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5.
多尺度视角下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格局及邻近性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双  曾刚 《人文地理》2020,35(1):95-103
借助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合作数据,利用复杂网络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国家、区际和省内三个尺度的城市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刻画,并利用负二项回归法对创新合作的邻近性机理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①全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整体联系较弱,网络极化现象明显,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型网络形态。区际城市创新网络的跨区域网络联系强于区内网络联系,东中西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异质性空间结构。省内城市创新网络的本地结网不足,内部联系强度低,空间形态普遍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②回归结果证实了社会邻近、技术邻近对城市创新结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理邻近则呈现出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技术邻近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社会邻近,而地理邻近则需要通过社会邻近的调节效应对创新结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中国企业家成长路径的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构中国786位企业家四个成长阶段空间信息数据库,本文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复杂网络模型,在对企业家成长时空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207个城市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30个城市的角色进行了精准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企业家成长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集中-分散的演化过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企业家成长最为依赖的空间载体;②企业家成长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等级层次明显,北京市以绝对优势成为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核心;③在30个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中,只有北京与宁波两市同时身兼两个角色,其中北京为成功兼创业型,宁波为成功兼奠基型。  相似文献   
107.
本文将韧性原理引入到人居环境中,首次对城市人居环境韧性进行定量研究.基于DPSIR模型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技术,以2006、2010、2014、2018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人居环境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  相似文献   
108.
从"蓝海战略"反思本土经济型酒店的价值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静艳 《旅游科学》2007,21(1):35-39,68
本文运用"蓝海战略"的主要观点,分析了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针对本土经济型酒店的行业特征进行了SWOT分析,研究了经济型酒店价值创新的诉求点和4项行动框架,提出了本土经济型酒店价值创新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9.
网络关系嵌入、创新扩散与旅游企业创新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服务业创新的重要分支,旅游业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创新绩效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还很缺乏。本文以嵌入性理论为切入点,构建了旅游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四川剑门蜀道核心景区(剑门关)周边旅游企业为样本,运用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关系嵌入性如何通过创新扩散来影响旅游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企业网络的强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间互惠程度和关系的持久性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创新扩散在旅游企业关系嵌入和创新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绝对指标评价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采用相对指标(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评价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绝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地区的排序明显升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的旅游业专利还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特化类,说明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