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51.
In the 25 years since Marilyn Strathern published The Gender of the Gift (1988) its signature concepts of the ‘dividual androgyne’ and ‘sociality’ have received almost no criticism in the anthropological literature and are now widely accepted as true. The ‘dividual’ is considered to be ‘a new, non‐unitary model of embodiment and …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s to emerge from Melanesian ethnography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despite the fact that it erases affect, agency, identity and other essential features of human beings (Lipset 2008). The present critique of Strathern's concept of the androgynous ‘dividual’ challenges its legitimacy as a Melanesian or any other ‘premodern’ form of personhood and suggests that it expresses the wish of academic feminist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o locate an indigenous model for androgyny and to characterise patriarchy, misogyny and sexual segregation as peculiarly Western. The article explores aspects of Gimi myth, ritual and exchange which Strathern claims helped her to formulate the concept of the ‘dividual’ (especially those surrounding men's sacred bamboo flutes) and concludes that she mistook a virulently anti‐female ideology – including a fantasy in which men may subsume or incorporate certain aspects of female anatomy – for benign accommodation between the sexes. The ‘dividual’ does not correspond to social reality among the Gimi and paradoxically affirms Lévi‐Strauss' classic demonstr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1949) that ‘the gender of the gift’ is invariably female.  相似文献   
52.
李天虹 《江汉考古》2005,(3):83-87,69
战国文字中存在字形混同、混讹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楚简文字中的一些例证来探讨这两类现象。说明在文字的考释过程中,处理这样的问题,既要注意字形,也要充分重视上下文意。  相似文献   
53.
《诗经·节南山》中的“节”字,毛传解释为“高峻貌”,此说被后世各家接受。近出上博楚竹书诗论第八简该诗名为“即南山”,但从字形、字义、语法和韩诗旁证等方面加以考证,该诗为“即南山”较妥,“即”为临近之意。  相似文献   
54.
“竹叶羊车”典出《晋书》,《南史》也有类似记载,反映帝王生活荒淫。“羊车”并非驾羊。该故事实出于民间传说,是竹、羊生殖崇拜与帝王荒淫生活的结合。这种传闻入史,保留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民间传说,成为后人认识该时期文化的宝贵资料。“竹叶羊车”在后代成为文学典故,广泛用于宫廷、闺情等题材。通过考察其传闻入史的生成过程及情爱内涵,有助于理解诗文中的用典。  相似文献   
55.
NOx是文物保存环境的一类重要的污染物,近期采用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的竹材及竹炭作为吸附剂去除污染物成为热点.本工作采用低温竹炭净化低氮氧化物,并对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使用扫描电镜对低温竹炭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低温竹炭处理浓度在133~457 μg/m3NO时,处理效率可以达到84%~94%,处理浓度在82~453 μg/m3NO2时,处理效率可以达到93.3%~97.7%.当NO和NO2同时存在时,NOx在500 μg/m3时(NO:NO2=2:1),NO的处理效果下降,仅能达到44.7%,但是NO2的处理效果变化不大,仍可以达到98%.  相似文献   
56.
上博藏楚简《鲁邦大旱》校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楚简《鲁邦大早》篇的一些关键词语。根据上下文意拟补了所残的简文,系统复原了《鲁邦大早》篇。  相似文献   
57.
检核户籍和人口是我国古代一直实行的一项根本制度,但其检核程序如何,史载缺佚,此前的考古发掘亦未发现实物。走马楼简牍中两枚关于户籍检核制度的木牍和有关竹简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从两牍所记内容来看,当时孙吴政权检核户籍要经过官吏被书、隐核户口、登记为簿、破莂保据等四道程序。  相似文献   
58.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今本《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主要有6处援引了《尚书》的有关文字。这几处引文,对于比勘传世文献,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等一系列有关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9.
谭宝刚 《史学月刊》2007,(7):102-109
《太一生水》自面世以来就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该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本的作者、时代和学派属性;(二)对太一、神明等重要哲学概念的诠释;(三)水在宇宙生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宇宙生成图式的描绘;(五)该文本与《老子》的关系;(六)该文本性质是宗教神话论还是自然哲学说。目前的研究既取得很大成绩,也出现不少谬误。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文本的思想主旨以及从天道环周论来探讨《太一生水》和帛书《黄帝四经》之间的关联是我们研究《太一生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0.
本文对《郭店楚简》中的“迁”、“兢”、“工”等字提出了新的释读;并为楚简“去”、“慎”字的释读提供新的文献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