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1.
在先秦时期的中原,基地、墓葬的头向以及夫妻合葬墓中左右方位的选择,不断被赋予礼制的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丧葬制度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尤其是到周代,丧葬制度趋于完备。其中的茔域与方位之制,成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察了“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意义。认为,《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我国群雄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也不曾动摇;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预防性保护和修复秦俑,必须掌握秦俑残片显微结构及其烧制环境、破损方式,从而为改善秦俑修复工艺、筛选修复材料提供基础,运用偏光显微镜对秦兵马俑残片中的一些矿物质(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的分布形态和含量来分析陶土的成分结构、制作工艺、烧成气氛及原料来源等信息。结果表明,秦俑陶片主要成分为少量砂屑及大量粘土,而粘土为岩土矿风化的产物,秦俑残片裂痕较多的部位风化、酥粉痕迹明显。秦俑制作工艺以模为主,模、塑结合,并在粘土中添加了细砂,多于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  相似文献   
14.
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祭祀遗存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凤翔县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祭祀坑的分析 ,认为当时每一次祭祀活动以使用一种牺牲为主 ;使用牺牲种类不同 ,其埋入方式亦有差别 ;该遗址中打破宗庙主体建筑的人坑 ,其埋放时间、性质及目的当与分布于中庭的它类祭祀坑有别。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的马车分单辕马车和双辕马车两种,单辕车为主,双辕车次之。本文依据车舆以及马车结构上的变化进行类型学上的分类,以期获得马车在该时间段内演进的大概脉络,同时也能提供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类似马车时代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法律对和奸的论罪区分为亲属与非亲属两类,处罚轻重差别较大。和奸罪的审理程序包括:以“诣告”的形式对犯奸者提起诉讼;受理机关以县廷为主,疑难案例依次向郡国守相及廷尉府疑谳,王侯的和奸罪则交由中央受理;和奸罪的认定必须满足“必案之校上”的条件。对和奸罪的有关规定和处理从维护家族联姻关系、维护家长权力及保证家族“财不出户”等3个方面维护家族秩序和社会等级名份。  相似文献   
17.
盱眙东阳汉墓两件木胎漆器髹漆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盱眙县境内的东阳秦汉古墓群是一处重要的秦汉遗址.迄今为止,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漆器,为了解汉代广陵国髹漆工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了解其髹漆工艺特点,采用了切片技术、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其中两件木胎漆器进行了分析研究.漆膜切片显示素色漆器的漆膜由漆灰层和黑色漆层构成,而彩绘漆器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为灰地、底漆层和色漆层;XRD图谱发现漆灰层中的填料主要为石英(AiO2)和钠长石(NaAISi3O8),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红色漆膜的XRF显示了其主要元素是Hg和S,包括Ca、Si、Cu和Fe等微量元素.漆膜的FTIR分析数据显示漆膜中在1630cm-1和1576cm-1处存在着可能是苯环骨架振动的红外吸收峰.研究结果说明了本地髹漆工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髹漆灰,漆灰层是由生漆调和研磨成细粒的钠长石矿物构成,它能制作出厚度约0.1~0.2 mm薄漆灰层;2)髹底漆,厚度约为0.02~0.09 mm;3)彩绘,红色漆膜中的颜料为朱砂,朱砂含有微量的Ca、Si、Cu和Fe等杂质,表明其来自矿采.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冬季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陶器库开展了室内大气污染系列采样工作,持续31天,使用Minivol便携式气溶胶采样仪采集了大气颗粒物样品(PM2.5),利用AreaRAE—IAQ(PGM5220)测定了库内的微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兵马俑陶器库中的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76.1μg/m3,明显低于室外,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4^3-、NO^3-和NH4^+组成,与室外相同,表明库内污染物主要受室外控制,而且库内颗粒物偏酸性,库内温差较大,由于颗粒物偏酸性可能会对库内的陶器彩绘颜料中的碳酸钙、碳酸钡及硅酸铜钡等成分产生不利影响,颗粒物的悬浮与沉降也可能会对彩绘产生污损,此外库内剧烈的温度变化也可能会对彩绘陶器的保存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阳丰泰墓地的时间跨度由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其文化内涵在器物形态、组合特征、墓葬结构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战国晚期,南阳地区政权更迭频繁,韩、楚、秦的文化势力也因此相继出现,共存发展,至战国末期形成了融三者于一体的新型仿铜陶礼器组合,并在秦汉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主流的文明形态。与此同时,以双耳罐为代表的楚系地方文明不绝如缕,顽强生存。两者共同构成了秦汉文明的基础。这种新型仿铜陶礼器文明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楚系地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秦汉中央集权政治统治力的强弱变化,以及秦汉社会盛衰的历程。西汉晚期以后开始流行的模型明器,则昭示着新的丧葬观念、丧葬礼仪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A series of radiocarbon dates for the Late Neolithic burial at Kyordyughen, Yakutia, support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Ymyiakhtakh culture. The article propos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burial rite in the context of the sit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sruption of the burial are presented. The presence of the dismembered remains of another body may indicate the practice of human sacrifice. The emergence of warriors as a social group is discussed, and the question is raised as to whether such a group might have been present in the Late Neolithic societies of northeast Asia on the basis of evidence favoring social differentiation with regard to military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