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徐旻晶 《攀登》2009,28(4):55-57
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逐渐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合法性的确立,区域差距进一步明显。这其中与国家构建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即国家构建的非均衡性导致了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出现的必然性。本文试图从现代国家构建的纬度来探析中国的区域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22.
曾振宇 《史学月刊》2005,(12):17-23
徐敬德是朝鲜王朝著名哲学家,尤其在气论哲学上成就斐然。徐敬德气论深受中国古典气论之影响,中国古典气论所彰显的泛生命性、泛道德性、前逻辑性三大特点在徐敬德哲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中西哲学范畴与概念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西方哲学史上那种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的“纯粹概念”,在以中国与朝鲜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中是不存在的。表现在概念与范畴上的东西方哲学不可通约性的矛盾,有待于学人进一步的发掘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穆天子传》中“启居黄台之丘”的解释分歧较大。从启的活动地域及《穆传》东巡路线综合考察,似可判定“启居黄台之丘”有可能就在文献记载的钧台,即今河南禹州一带。20世纪以来长期流行的黄台之丘在今河南新郑、新密之间的说法,缺乏较为可靠的文献和考古学依据,“启居黄台之丘”与洧水流域新砦遗址及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并不相涉。  相似文献   
124.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淳 《史学月刊》2002,(7):5-12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应当深刻了解当代科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和国际同类研究的丰硕成果,从史籍和编年学导向的学术定位转向科学的探索与阐释,揭示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动因和演变过程,充分重视和发挥理论研究对文献探索和考古学研究的指导和科学阐释作用,将中国的国家起源研究融入社会科学的世界体系。  相似文献   
125.
五四时期吴佩孚的崛起与直皖斗争性质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前,直皖斗争主要表现为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五四运动发生后,吴佩孚乘时崛起,其主张及行动赢得了各方人士的赞许,他所代表的直系成为人们推翻皖派势力的依托力量,直皖的派系斗争融汇于人民反对皖系的时代洪流之中,使得此后的直皖斗争不仅仅具有派系私争的性质,而且带有了某种“正义”与“邪恶”、“民主”与“专制”、“维护国家主权”与“损害国家利益”斗争的进步色彩。  相似文献   
126.
周文玖 《史学月刊》2002,(8):95-100,104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至40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产生的学术背景,与“史界革命”、文化史的兴起、通史与专史关系的认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等人,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形成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7.
刘信芳 《江汉考古》2002,(2):78-80,84
本文认为楚简《诗论》的整理者对1号简“文”字、4号简“豫”等字、4号简“戚眷”、8号简“危”字、8号简“同”字、9号简“病”字、9号简“华”字、16号简“独”字、16号简“蓠”字、16号简“其”字、20号简“触”字的考释不准确,并提出了新的解释。对这些字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诗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8.
曾国青铜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有出土,是反映曾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材料。即便略去曾侯乙墓等出土的大宗战国时期青铜器不计,曾国青铜器属于西周和春秋阶段的仅礼器的数量就有30余批、近200件,这在周代诸侯国之中十分突出,曾国青铜器的特  相似文献   
129.
The abortive saga of the Irish Boundary Commission has largely been dismissed as a minor footnote that warrants little elaboration in the discussion of Ireland's partition. This is unsurprising considering that its final report was hastily suppressed so as to prevent the destabilisation of the nascent regimes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then Irish Free State. However, the concept of the Commission derives from the intensifying controversies of Irish Home Rule and partition, and the consequent difficulties in establishing how and where a boundary was eventually drawn as well as to the status of the entities it would be dividing. The Commission was legally conceived in Article 12 of the 1921 Anglo-Irish Treaty but confusion over its wording protracted a sequence of events that ensured that it was almost three years before it actually met. Article 12 was eventually interpreted in a restrictive manner, which exposed inherent flaws that were either ignored or naively underestimated when it was originally adapted from part of the post-World War I Treaty of Versailles. Furthermore, the complexities of evidence were inadequately scrutinised by a small and under-resourced panel that operated under considerable political pressure to delimit a precise line that satisfied subjective terms of reference. Nevertheless, the revoked Commission served as a crucial catalyst in defining the Irish Free State's relationship with the British State and in entrenching the territorial framework of Northern Ireland's six counties that exists to this day.  相似文献   
130.
陈晔 《史学月刊》2008,(12):32-37,72
元符受玺为北宋哲宗一朝的大事,在传统政治文化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哲宗君臣对传国玺的接受,不是玉玺正统象征这一传统观念的显现,而是现实政情、理想化政治追求与传统政治文化间博弈的结果,从中反映出的是将传国玺符瑞化的倾向。由于传国玺本为暴秦之物,不幸又与绍述政治、奸臣蔡京联系到一起,加之士人将道德因素介入的失败,此后传国玺的传统政治符号意义在世人批判中完全消解,甚至作为符瑞的合法性都被否定,它被重新赋予了暴政、无知、欺诈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