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六朝染织业在沿袭两汉旧制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各类锦绣绫罗层出不穷,其质量与产量都在恢复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六朝纺织业发展水平的考察,对六朝的经济和文化面貌作了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2.
微生物是影响古代壁画安全保存与展示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检测是壁画保护研究的重要环节。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直接分析微生物遗传物质确定种属,可以避免传统检测技术必需的微生物培养过程,不仅快速、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确定主要致病菌。本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中国北方两个5世纪壁画墓,确定导致壁画菌害的主要种群为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sp.),为微生物病害治理和预防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古书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收藏和传承历史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传统书画修复技术因此得到发展。在书画修复中,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病害情况是制定修复计划的重要前提,但保护修复中发生的脱色现象是后出现的二次病害,在修复计划中易被忽略以致画心被破坏,失去色泽变得暗淡,甚至出现部分内容缺失,对书画伤害极大,故而对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进行研究并优化相关修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本工作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古书画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进行全面的阐述和研究,从材料和工艺的角度分析了病害成因,将常见的修复中人为造成的脱色现象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修复中二次脱色现象发生的预防判断标准,优化了修复技术,为古书画病害的研究、书画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为揭示大同辽代华严寺彩绘泥塑颜料及胶结剂的化学成分及调制应用组合,对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典型颜料层样品进行了综合剖析。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显微拉曼光谱等对彩绘样品中的颜料部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Pb3O4)和朱砂(HgS),绿色颜料主要是孔雀石[Cu2CO3(OH)2]和氯铜矿[Cu2(OH)3Cl],而且这两种颜色存在着同色系的两种颜料混和使用的情况。蓝色颜料则为蓝铜矿[Cu3(CO3)2(OH)2],黄色颜料为雌黄(As2S3),金色区域则主要是由金(Au)构成;采用红外光谱和甲基衍生化-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彩绘样品中的胶结剂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金色区域的胶结剂主要是熟桐油和胶蛋白,说明其中存在着“金胶油”的传统贴金工艺;而其他红、绿、蓝、黄等彩色...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海洋出水沉船的木材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以Fe S2和Fe S为代表的硫铁化合物难溶盐,它们在空气中和一定湿度条件下,会氧化生成硫酸,使木材纤维素发生快速降解,从而对木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目前,硫铁化合物的脱除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发现的木质沉船都面临这方面的困扰。为此,本研究以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出水的船体木材构件为研究对象,研发了金属络合剂与氧化剂复配材料EDTAHO,开展了海洋出水木材中沉积的二硫化亚铁的去除技术初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脱水定型和加固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海洋出水木质船体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06.
山东济南刘家庄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带有铭文族徽的商代青铜器,其形制多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地区居住着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针对该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铜器铅同位素等方面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针对这批青铜器制作工艺、合金技术及矿料特征等科技分析数据偏少,与商都殷墟遗存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讨论分析。 本研究选取该遗址三座墓葬中29件青铜器(5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金相显微镜、VG Elemental型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利曼Prodigy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从青铜器合金组成、金相组织、铅同位素比值及特征微量元素等方面采集数据加以分析,再结合器物形制等考古学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刘家庄青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合金组成为铅锡青铜、锡青铜、铅青铜、纯铜及铅砷青铜。大部分青铜器金相组织以α固溶体为基体,呈树枝状偏析,枝晶间分布(α+δ)共析体,部分共析体完全腐蚀,Pb相呈颗粒状零散分布或者完全腐蚀,局部区域如孔洞、枝干与缝隙间析出不规则形状铜晶粒。少数器物金相组织内部存在滑移线,推测器物可能经过铸后冷加工。铅同位素比值显示,此批青铜器高放射成因铅占比较高,与殷墟二、三期含高放射成因铅器物数据分布范围相对吻合,与殷墟一期、殷墟四期分布范围稍有差异。微量元素总体趋势以高含量Bi、As、Ag元素为特征,结果与殷墟青铜器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相较接近。综合对比发现,刘家庄青铜器似乎与殷墟青铜器的主体原料相同。从器型上看,刘家庄青铜鼎、簋、觚形制与纹饰风格等,多与安阳殷墟青铜器尤其是与殷墟二期、三期保持较高的相关性。 本研究表明晚商时期海岱地区与殷墟中原地区交流密切,为商晚期青铜器生产来源与流通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该研究深化了对刘家庄商代青铜器本身的认识,补充完善了济南刘家庄青铜器科技分析内容及考古学研究信息,为深入了解商代时期海岱地区与殷墟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7.
以无损的科学分析方法研究3件明宣德年制的鋄金熏炉,以解释明代时期的工艺特色。研究方法包括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能谱测定铁体和鋄金的成分,反射光显微镜深入观察铁器表面网纹坑的分布,密度和深度。以红外光谱仪检测得出熏炉的表面褐色涂料为传统的大漆。以探索当中3件熏炉工艺的异同,讨论技术上的改良变化为器物带来的好坏处。  相似文献   
108.
冯冕 《中原文物》2020,(1):124-130
孔雀蓝釉是中国陶瓷低温釉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正是由于孔雀蓝釉的配制,我国低温釉出现了以氧化钾作为熔剂的技术手段,为后来景德镇釉上彩的彩料配制奠定了技术基础。孔雀蓝釉的技术来源尚没有清楚的认识,学者大多推测中国孔雀蓝釉的生产受到了伊斯兰陶孔雀蓝釉的影响。但现有对金元时期我国孔雀蓝釉的检测表明有多种配方共存的情况,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孔雀蓝釉的生产并没有统一技术。笔者通过对孔雀蓝釉出土文物的时间与产地特征,以及对琉璃瓦生产工艺演变的考察,认为我国孔雀蓝釉是在低温铅釉琉璃的助熔剂"黄丹"的制作工艺演变过程中增加硝形成的,到元代中期以后配方探索才逐渐完成,形成了以硝为主要助熔剂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09.
The mobilization of American industry in World War II was infused with the rhetoric of mass production, yet most aircraft factories relied on more traditional processes that allowed for quick production acceleration and frequent design chang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ise of the mass production narrative through the figure of Henry Ford and his B‐24 bomber plant, and counters with the examples of Grumman and Eastern Aircraft, two companies that largely shunned Detroit‐style production methods yet manufactured the bulk of the US Navy's carrier aircraft.  相似文献   
110.
赵俊杰  马健 《考古》2012,(5):85-91
禹山M2112与M0540是集安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的两座阶坛积石圹室墓,二者均为高句丽王陵的调查对象。M2112经1994、2003年两次发掘,1994年度发掘报告根据墓葬出土莲花纹瓦当的形制,认为该墓年代约为4世纪末至5世纪初,稍早于太王陵[1]。M0540于2003年清理,发掘者根据墓葬阶坛与墓室的形态,认为该墓当略早于千秋墓,又依据圹室内出土四耳展沿壶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