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加大柴达木盆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昱 《攀登》2005,24(6):70-72
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经济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是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对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和治理力度,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2.
潘运伟  杨明  刘海龙 《人文地理》2014,29(1):26-34,65
研究导致世界遗产"濒危"的威胁因素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与保护提供重要借鉴。对全球濒危世界遗产威胁因素定量统计发现:武装冲突、管理不力、工程建设是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自然遗产共同面临的三大威胁;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濒危因素还包括城市发展压力、不合适的维修/重建等;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因素则还包括非法偷猎、捕捞,以及林业采伐、农业种植、放牧等农林生产活动等。中国世界遗产面临的首要威胁因素是旅游发展压力,管理问题、城市发展压力、水利工程建设等也较为突出。提出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建议:明确遗产旅游价值取向,加强高峰期游客管理,控制旅游设施建设规模;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探索世界遗产管理的新体系、新思路;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积极预防极端自然灾害的破坏;严格控制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23.
叶剑 《中原文物》2005,(4):51-53
民族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古代不同社会形态以及生产、生活状况的活化石.它填补了史籍记载的缺失和田野考古的不足,为人类社会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科学研究、发展旅游业、繁荣民族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应及时抢救保护.  相似文献   
24.
李燕 《东南文化》2005,(5):76-79
苏州古典园林和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以传统方式的文物保存上升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25.
应用电位活化理论研究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电位活化理论分析和阐述了青铜器腐蚀的观点和防护理念。对青铜器腐蚀的全过程提出了致密膜保护期、保护膜破坏局部腐蚀期和小孔腐蚀粉状锈加速期三个阶段的看法。用高效钝化保护剂对处于不同腐蚀阶段的青铜器保护膜进行修复和改性 ,结果表明 ,理论腐蚀电阻RC 从 10 5Ω提高到 10 7Ω ,并具有可间断涂覆、可回复的特点 ,可应用于青铜文物的保护试验。  相似文献   
26.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黑奴贸易的被禁,西方列强将其寻求廉价劳动力的目光转到了亚洲。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出国佣工形成高潮。签订于1868年的中美《蒲安臣条约》进一步促进了华工出国之步伐,同时也将西方社会保护本国侨民的观念融入其间,对清政府侨政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7.
白玉杰 《攀登》2010,29(2):116-118
网络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我国网络上的虚拟财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法律没有对虚拟财产的合法性作出明确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在对虚拟财产进行法律界定的基础上,对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8.
成都市新都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土坑墓提取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成都市新都区文物管理所在对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清理出土了二座竖穴土坑墓,其中M1墓葬人骨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因年代久远和有害环境的影响,骨质已粉化,不便于直接提取人骨。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一新石器时期人类骨骸,为后期的科学研究保存下这一珍贵的实物资料。决定采取套箱法对整座土坑墓进行提取的方式保护人骨,经过多方试验,确定采用A305黏结剂修复骨架裂纹,用GSA-102保护剂,B365作加固进行保护。经观察表明,本次土坑提取与保护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制定了一套科学的保护方案。该土坑墓的成功提取和科学保护,为今后在潮湿环境中的古遗址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9.
居民的行为是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对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遏制环境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同时与公众的环境态度和行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态度是否会影响人们实施环境友好行为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在海口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所持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影响。采用"新生态范示"量表(NEP)测量居民的环境态度,并根据环境态度倾向,运用K-Means聚类法将居民划分为近生态中心主义者、近人类中心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持不同环境态度者在环境友好行为意向与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0.
王文 《人文地理》2011,26(5):153-157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旅游过程中如何促进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与互动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契合于文化性。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以旅游法为载体,通过旅游法的体系化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可行而科学的。我国应通过制定旅游基本法、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省级地方旅游法规等法律,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宏观到微观多方位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