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2篇
  免费   77篇
  5009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477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north China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Zhuo huanggui” (literally,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is a ritual activity in Guyi village, Wu’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According to villagers ther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has been celebrated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However, due to political pressures in the 1950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80s that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began to be revitalized. Since that tim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has gained rapid popularity and fame in north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ritual,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from the late 19th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By analyzing th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this article off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992.
解说:源起、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伟  洪艳  杜小芳 《人文地理》2009,24(5):101-106
解说是旅游休闲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但关于解说的研究却只是近50年以来的事情。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解说研究经历了形成期、寻找最佳媒介期、探求正当性阶段,到1990年代初期初步走向成熟。目前,国际上的解说研究借助更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及应用社会科学如营销、消费行为、应用行为分析及教育分析方法等,通过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规范焦点理论、阐述可能性模式、基模理论、防御动机理论以及其他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得到理论架构,并逐渐走向成熟。与此相应,解说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大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水平也与国际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梳理了国际解说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解说的源起、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我国解说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解说研究发展的前景,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解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研究的案例地选择较单一,对解说效果的评估缺乏定量的评估等等,另外也看到中国大陆地区,有关解说研究的论文曾逐年增多的态势,解说研究在中国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解说也会被用到旅游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3.
应用电位活化理论分析和阐述了青铜器腐蚀的观点和防护理念。对青铜器腐蚀的全过程提出了致密膜保护期、保护膜破坏局部腐蚀期和小孔腐蚀粉状锈加速期三个阶段的看法。用高效钝化保护剂对处于不同腐蚀阶段的青铜器保护膜进行修复和改性 ,结果表明 ,理论腐蚀电阻RC 从 10 5Ω提高到 10 7Ω ,并具有可间断涂覆、可回复的特点 ,可应用于青铜文物的保护试验。  相似文献   
994.
安徽省南陵县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冶炼中心之一,其古代矿冶遗址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本研究对南陵出土的不同年代和类别的青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检测及合金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容器存在铜铅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是热锻淬火的容器却不含铅,含锡量恰好位于适合该工艺操作并具有良好性能的区间。兵器、工具、车马饰均为铜锡二元合金,说明当时的工匠对于合金成分配比与性能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越式鼎腹部样品具有热锻淬火马氏体组织,同样的金属结构还见于汉代铜锣等乐器、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青铜剑、江都大桥镇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多件青铜容器,而镇江地区出土吴国青铜戈则具有铸造淬火组织,工艺稍有差别。这些器物中发现高锡青铜淬火组织不是偶然的,高锡青铜热锻淬火技术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995.
文物修复保护及研究是一项涵盖多学科、多因素的系统性工作,不同文物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和病害情况等都有其独特性。对文物的观察和研究,既能够发现、研究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又能够决定如何具体开展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宋代铜凤凰修复保护及研究工作为例,以时间发展和问题递进两个方面为顺序,对铜凤凰进行了信息调查、元素成分、形态结构、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科学地、具体地、整体地分析在此项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对问题的发现过程与形成因素给出尽可能详细的解释,直观呈现对这件文物完整的修复保护及研究。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思考使用问题导向思维作为文物修复保护中开展工作的底层逻辑,使所做工作都尽可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996.
聚乙二醇法加固的饱水榉木文物在保存时,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和光照等综合影响导致文物发生劣化。采用FTIR、SEM等方法研究了聚乙二醇法脱水加固饱水榉木试样在温湿度和紫外光耦合作用下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聚乙二醇法脱水加固处理的饱水榉木试样细胞形态饱满,聚乙二醇能够适应性地填充或吸附在各种尺寸的细胞管腔和导管管孔中,较好地维持了文物试样的结构。试样在40℃和60%RH环境试验30 d后,填充在榉木细胞内的聚乙二醇吸湿溶胀、体积增大,导致榉木细胞壁破损,细胞结构之间产生连续性裂纹;而在自然干燥后,聚乙二醇又脱水收缩与细胞壁分离。试样在40℃、60%RH和351 nm紫外光耦合环境中试验30 d表面发生黄变,亮度大幅增加,色差变化非常明显。光降解导致聚乙二醇熔融化,熔融态的聚乙二醇不断析出,其对细胞壁的加固效果大幅度减弱;榉木内析出的聚乙二醇逐渐覆盖试样表面,表面触感由粗滑转变为粘黏。最后提出了耦合环境对聚乙二醇法加固榉木结构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将为聚乙二醇法脱水加固饱水木质文物保护应用方面提供可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质古船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处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或对古船产生直接危害,或通过改变古船所处环境进而影响文物安全,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因此,环境和微生物构成相互影响的动态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时发现风险甚至预测风险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出水木质古船保护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环境监测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的环境特征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潜在病害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水体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明显下降,尤其细菌丰富度大幅下降;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比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小,同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较小。沉积物和水环境中可参与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潜在病害微生物主要为芽孢杆菌(Bacillus)、曲霉菌(Aspergillus)和枝孢霉菌(Cladosporium)。此外,沉积物中存在比例较高的硫酸盐还原菌须引起关注。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环境因子-病害微生物监测评估方法体系,为后续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地积累基础数据进而采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手段评估甚至预测“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环境微生物风险状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青花瓷器产地判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以江西省景德镇、云南省玉溪、建水、福建省平和的青花瓷器为主,结合香港清代碗窑以及德国、日本、泰国的现代青花瓷器,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分析方法,在无损的情况下对其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得到了Ti、Mn、Fe、Co、Ni、Cu、Zn、Ga、Pb、Rb、Sr、Y、Zr13个元素的含量结果。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在三维座标系中绘制散点图,所得类群关系与已知情况完全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可用于青花瓷器的产地判别。  相似文献   
999.
论述了西安城墙东门箭楼的文化背景,实地考察了风化外状,并对风化外状进行了分类测试。通过对砖坯墙体材料进行化学全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吸水率测定(含他和系数)、冻融实验、泛霜实验、环境污染与水文气象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东门箭楼砖坯墙体不同风化外状的风化因素,同时对现代修缮用砖的理化性能及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温度的交替变化、水的冻结与融化使得砖坯裂解成碎块;干湿引起可溶盐的结晶与潮解以及自然界中的雨水、地面水或地下水、污染气体等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方式,使得砖坯墙体表面酥碱粉化。同时说明研究适用于古建筑修缮使用的抗风化仿古青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00.
袁政 《人文地理》2003,18(3):92-96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由于人类和自然地理系统间的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人地关系理论也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完善之中。从而使无数学者为之不断探究。本文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人地之间的\"平台系统\"观点,以此作为笔者对人地关系探究活动的一次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