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30篇 |
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50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194篇 |
2019年 | 183篇 |
2018年 | 181篇 |
2017年 | 176篇 |
2016年 | 203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477篇 |
2012年 | 319篇 |
2011年 | 265篇 |
2010年 | 213篇 |
2009年 | 256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319篇 |
2006年 | 265篇 |
2005年 | 272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近年来,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城址开展了系统的植物考古工作,为了解辽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的生业和消费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城址金元时期遗存中,发现了极其丰富的植物遗存,包括十一种农作物,五十余种非农作物遗存。尤其是在城址中“一号街”为代表的古代生活区,植物遗存的发现尤为突出。这些农作物组合结构显示出以粟、黍为主的多品种旱作农业种植体系;非农作物遗存中则包含了大量可能的家畜饲草种子,为畜牧发展的程度和规模提供了重要线索;西瓜、亚麻等外来作物出现在了上京城的一般性民居,而大麻、葡萄属种子的特殊保存背景也为了解其利用方式提供了证据。通过与周边辽金时期已发表植物考古研究的比较,可以发现遗址等级、族群等因素对本地生业模式、农业种植结构选择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第九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上所报告和收到的103篇论文的内容,对我国科技考古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内容涉及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年代测定、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玉器及玻璃器的产地和结构分析以及环境考古、遥感考古和文物保护等.这些论文的内容充分展示了近些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全面反映了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本研究介绍了传统年画印制所用红蓝色料的发展历史,选取15种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常用红蓝色料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并归纳总结了标准样品的化学结构与红外谱图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三幅清末民初时期的传统年画开展无损检测。结果显示三幅年画的红蓝色料均为合成颜料或染料,包括酸性大红G、酸性墨水蓝G、普鲁士蓝等。本研究扩展了红外光谱在书画文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范围,为传统年画色料的无损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认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我国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年轻学科,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在新的21世纪中,学科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实现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深刻认识与处理学科发展面临的相关学科的挑战、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几个重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9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地理学的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2015年12月1日工作日涵盖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手机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回转半径、网络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市域、中心城区、就业集聚区三个空间尺度分析北京城市女性职住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尺度影响女性职住关系特征,大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女性职住关系特征不显著;与工作在中心城区的女性相比,郊区女性的职住地联系较紧密;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且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工作地对女性就业者的吸引力更大。从工作地的角度探究女性职住关系特征,丰富了城市社会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其研究结果为人性化城市空间建构和设施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部分佛像风化开裂严重,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佛像,探讨微裂隙造像加固封护的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对其中一尊开裂严重的宝冠佛像进行了试验性加固。结果表明,用这种材料进行封护不仅能够满足微裂隙造像加固的需要,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是一种可行的加固封护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安徽省南陵县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冶炼中心之一,其古代矿冶遗址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本研究对南陵出土的不同年代和类别的青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检测及合金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容器存在铜铅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是热锻淬火的容器却不含铅,含锡量恰好位于适合该工艺操作并具有良好性能的区间。兵器、工具、车马饰均为铜锡二元合金,说明当时的工匠对于合金成分配比与性能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越式鼎腹部样品具有热锻淬火马氏体组织,同样的金属结构还见于汉代铜锣等乐器、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青铜剑、江都大桥镇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多件青铜容器,而镇江地区出土吴国青铜戈则具有铸造淬火组织,工艺稍有差别。这些器物中发现高锡青铜淬火组织不是偶然的,高锡青铜热锻淬火技术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999.
1000.
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质古船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处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或对古船产生直接危害,或通过改变古船所处环境进而影响文物安全,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因此,环境和微生物构成相互影响的动态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时发现风险甚至预测风险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出水木质古船保护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环境监测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的环境特征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潜在病害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水体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明显下降,尤其细菌丰富度大幅下降;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比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小,同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较小。沉积物和水环境中可参与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潜在病害微生物主要为芽孢杆菌(Bacillus)、曲霉菌(Aspergillus)和枝孢霉菌(Cladosporium)。此外,沉积物中存在比例较高的硫酸盐还原菌须引起关注。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环境因子-病害微生物监测评估方法体系,为后续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地积累基础数据进而采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手段评估甚至预测“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环境微生物风险状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