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4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11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94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复色釉陶是汉代低温铅釉陶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其施釉烧制工艺系在普通单色釉陶的基础上,于一件器物上施加两种及以上釉料,以低温一次入窑烧制而成,呈现出绚丽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汉代釉陶的高峰。此类釉陶主要分布于宝鸡、济源和延安及其周边地区;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晚期,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就施釉工艺而言,其多色施釉技术与北魏时期的二色釉陶一脉相承,并在北齐时期与新出现的"瓷胎铅釉陶"二次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北齐特有的多色瓷胎铅釉陶器,为后来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2.
93.
清末民初的农会组织大体经历了酝酿、兴起、发展、隐退四个阶段.其基本结构表现为组成了一个层层连接的直属组织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领导体制;实行了严格的民主选举制度、议事办事原则以及定期的会议制度等.呈现出组织制度的近代民主性、一定程度的自治性、成员构成的复杂性、机构权限的官督性等基本特点.所从事的活动内容相当广泛,主要表现为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创办农业学堂;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陈列所;开展调查研究;向主管官署建议农业改良进行事宜,等等.这对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4.
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成果。在新时期中共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四个重大关头,思想解放形成了三次“大潮”和若干个“次大潮”。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即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成果。 相似文献
95.
<每周评论>对推动五四时期舆论界的进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领导人物的高一涵,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其政治思想表现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军阀的黑暗统治,追求理想的民主政治,导引着进步舆论的前进.研究<每周评论>时期高一涵的政治思想,对于深化五四时期思想的研究,恢复高一涵的历史地位,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6.
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江文化就是皖江地区人从古到今在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具有源远流长、文化世家多、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辐射力强、发展不平衡和自主性不足等特点. 相似文献
97.
为配合武汉至九江铁路提速工程建设,湖北省物考古研究所于2003年6月至2004年4月重点对大冶市五里界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按事先设计的方案,这次工作在课题思想指导下,还对五里界城周围的21处遗址和大冶市境内的鄂王城、草王嘴城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勘探。本重点介绍了五里界城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并对城址的时代、功能、废弃原因和与周边遗址的关系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8.
99.
郧西五斗种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具楚文化特点的遗物以及陶窑等遗迹,还有动物骨骼、铁器等.简报介绍遗址发掘工作,对遗物文化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对遗址微地貌、动物骨骼与古环境、动物骨骼与遗址经济特点等也提出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0.
In Western Europ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Iron Age to the Roman period is the scene of a rapid economic and agro-past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zed in particular by a modification in the shape of the cattle. Understanding this phenomenon, its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 dynamics represents a major challenge in archaeozoology. In our study a local and regional approach of the evolution in cattle morphology is carried out first on the scale of the middle Seine valley, then of the northern Gaul. Its purpose is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evolution rates in domestic cattle between Middle La Tène and the fifth century AD, and with the help of a tight chron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grid, to estimate to what extent the shape of the cattl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the Roman economic pattern or even the environment. This osteometrical study is based on the Log Size Index method and on a measurement corpus of 12,969 bones collected on sites located on 117 communes in France (for most of them),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Switzerland. The results we obtained show local specificities in terms of breeding methods and animal morphologies, observed on a very fine scale and taking place long before the Conquest. Moreover the growth patterns of the various herds happen to be different and to evolve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developing Roman economic pattern. This work thus points out an essential aspect of the agro-pastoral turmoil that took place in Gaul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our era. The Roman pattern is not the cause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attle, nor of the diversity in cattle shapes in Gaul, but it provokes a reshaping of the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a redefining of the breeding strategies which boost and completely change the cattle growth patter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