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都市圈一体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慧  焦华富  叶雷 《人文地理》2022,37(4):1-9+86
一体化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治理的新要求,由于其空间尺度不同,出现了区域一体化、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一体化等多个概念。都市圈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单元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加强都市圈一体化研究,对于实现区域内部、区域与国家、区域与全球的协调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都市圈一体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结果表明:(1)一体化及都市圈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使得都市圈一体化在概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2)研究理论框架多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适配性限制了对都市圈一体化的机理研究。(3)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匮乏,高适配性的理论体系构建还有待加强。(4)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和区域一体化实践的深入,都市圈一体化研究正面临制度、功能、生态、文化和关系等方面的转向。  相似文献   
42.
士人命运是唐宋变革的重要着眼点,对中下层士人的研究更有助于深化这一议题。南宋士人曾丰,从入仕到改官,一直陷于人情与法度的双重困局,干谒求荐屡次碰壁,受荐磨勘变数频生,历程长达20年。曾丰个人之遭际,既是宋代广大中下层士人改官中命运的缩影,也反映出在改官制度的两重面向之下,宋朝"任人"与"任法"调和的失败。从历史角度分析,改官制度正是唐宋变革不成熟、不完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3.
田圆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2):138-148,160
新中国城市接管是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的一个特殊阶段,其时间虽然较短,但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对新解放城市的接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奠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建政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研究中共城市接管是洞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构与施政理念的重要切入点。美国学界持续关注中共城市接管史,研究内容涉及城市接管的过程、接管干部(含南下干部)以及城市接管之后的社会改造和城市变迁等。随着研究视角的转换,美国学界的关注点亦有所不同。近些年来美国学界相关的研究议题越来越细化,关注点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向社会结构和城市生活变迁,而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4.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se the processes of mi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ency-structure debate. 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the reflexive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movement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ttlement context,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and migrating people, with their biographies, gender positioning, resources and agency. The movement across space is biographically significant, as it is often meant to resolve economic, family or personal difficulties. However, the geographical movement in itself is not necessarily empowering. We bring the notion of migration as potentially transformative but only when it is accompanied by structural enablements and agential powers of reflexivity. The reflection on one’s life cours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lf and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action shapes the migration experiences profoundly, which may further lead to shifts in gender positioning. The dynamics of shaping and being shaped is constantly present between migrants and the new context: the place influences everyday practi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ce is influenced by everyday actions and their reflexive elaboration. This article sheds light on these reflexive processes through the lens of gender.  相似文献   
45.
钱庄业是传统中国金融机构的代表之一。本文依据日本满铁调查机构1942年对杭州钱庄业的调查资料,重点分析和考查抗战时期杭州钱庄业的基本状况、组织特点和业务领域,指出能够根据外在社会环境变化调整、改革自身是钱庄业得以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6.
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社会向工业时代过渡,经济、文化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为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19世纪至今的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有组织的资本主义阶段和非西方式的民主经济阶段。可将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称为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类型出现危机的结果,而新的现代性类型是通过寻找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组织关系来形成的。分析资本主义三次大转型的经济、社会根源,可以清晰地洞察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三次大转型的新理论框架为预测全球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7.
19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并形成了以私人慈善、自助互助和政府救济为主要形式的多元救助体系。但由于政府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私人慈善便承担起了大部分的社会责任,中产阶级成为私人慈善活动的主力。私人慈善尽管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它却是英国社会转型的润滑剂,发挥着政府救济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将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地域意识行为作为民族物质、精神资源,民族自我认同,社会体系调整的重要作用作为路径分析,测度影响小民族生存状况的因素及社会健康水平,会带给我们一定的认识启迪。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区,以传统狩猎文化为特征的鄂伦春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具有典型意义。对此,本文提炼的探讨方向是:地域意识行为与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社会功能;地域意识行为与当前鄂伦春社会。并通过历史追溯与现实归纳,提出鄂伦春族地域意识行为处于转型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49.
胡忠明 《安徽史学》2006,4(3):56-6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的建国方针实际上经历了以战建国,到和平建国,再到打谈图和,终到弃和就战的过程.从以战建国到和平建国的转变中,美国、苏联的作用不可低估.和平建国方针确立后,中共为之实现付出了真诚而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50.
陈文海 《史学集刊》2006,3(6):34-43,50
对于某一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需要,后人对之描述和诠释往往会呈现出与其原始形象相距甚远的状况,而且这种异化过程又往往是以历史学的名义进行的。在中世纪法国,克洛维的形象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在图尔主教格雷戈里的笔下,克洛维尚是一个充满蛮性的凡人国王;但到了中世纪中后期,在法国王室的推动下并在御用文人的协助下,克洛维却成为一位尽善尽美的“圣徒”国王。对于这种转变的动因和效果以及中世纪历史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人们当然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可。从维护历史学基本伦理准则角度出发,对于中世纪历史学的形态扭曲必须持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