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s heritage research has engaged with a greater plurality of heritage practices, scale has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Heritage Studies, albeit relatively narrowly defined as hierarchical levels (household, local, national, etcetera). This paper argues for a definition of scale in heritage research that incorporates size (geographical scale), level (vertical scale) and relation (an understanding that scale is constituted through dynamic relationships in specific contexts). The paper utilises this definition of scale to analyse heritage designation first through consideration of changing World Heritage processes, and then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world heritage designation of the Ningaloo Coast reg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Three key findings are: both scale and heritage gain appeal because they are abstractions, and gain definition through the spatial politics of interrelationships within specific situations; the spatial politics of heritage designation comes into focus through attention to those configurations of size, level and relation that are invoked and enabled in heritage processes; and researchers choice to analyse or ignore particular scales and scalar politics are political decisions. Utilising scale as size, level and relation enables analyses that move beyond heritage to the spatial politics through which all heritage is constituted.  相似文献   
72.
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泥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类矿物,且烧成陶色偏深;此外,制陶原料和同期陶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类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3.
为在遗址完整性保护与滑坡灾害预警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用基于高精度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远程遥测终端RTU的高精度变形监测预警系统,并结合无线通讯方式实现对遗址保护区陵墓边坡的安全监测。系统完成墓冢内部环境监测与滑坡方位的监测定位。并通过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方式将监测参数与警情信号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在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实时显示并提示安保人员及时出警。该系统可针对不同规模野外文物保护区和古墓群实现有效的滑坡监测与预警防范,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4.
潘运伟  杨明  刘海龙 《人文地理》2014,29(1):26-34,65
研究导致世界遗产"濒危"的威胁因素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与保护提供重要借鉴。对全球濒危世界遗产威胁因素定量统计发现:武装冲突、管理不力、工程建设是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自然遗产共同面临的三大威胁;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濒危因素还包括城市发展压力、不合适的维修/重建等;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因素则还包括非法偷猎、捕捞,以及林业采伐、农业种植、放牧等农林生产活动等。中国世界遗产面临的首要威胁因素是旅游发展压力,管理问题、城市发展压力、水利工程建设等也较为突出。提出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建议:明确遗产旅游价值取向,加强高峰期游客管理,控制旅游设施建设规模;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探索世界遗产管理的新体系、新思路;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积极预防极端自然灾害的破坏;严格控制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75.
故宫博物院8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产物,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有过曲折的历程。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重要象征,正为人们所深刻认识和空前重视,同时以其宏富的收藏、多样的展示、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世所瞩目,从整体上反映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对故宫价值的认识以及多年来在故宫保护上的努力,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宝贵财富。故宫博物院正在重点抓紧基础建设、搞好开放展览、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打造“数字故宫”、推进故宫学研究等工作,努力实现保护好民族瑰宝并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  相似文献   
76.
良渚化的中心聚落一直没有发展成带有城垣建筑的城址。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宗教巫术的盛行以及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紧密结合,使良渚化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消耗到与宗教有关的大型建筑工程之中。另外龙山对代长江下游地区比较安宁,没有大规模战争的威胁也是造成这一特殊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
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唐子城城墙遗址屡遭破坏,成为扬州城遗址保护中既现实、又棘手的一大问题。对其破坏厚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这对呼吁人们重视物,从而促进整个遗址的保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8.
黄淮地区藤花落、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古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粒型分析法,对黄淮地区藤花落和后大堂两处龙山化遗址出土的5群古稻作了研究。就粒型特征而言,尽管两群古稻种群内尚有不同类型存在,但相对比较单纯,其主要演化特征已属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79.
李燕 《东南文化》2005,(5):76-79
苏州古典园林和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以传统方式的文物保存上升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80.
Scientist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worked in a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with archaeologists from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s (NPS) Submerged Resources Center (SRC) to develop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EM) of the battleship USS Arizona. An FEM is a computer-based engineering model that calculates theoretical stresses, propagation of force, and shape changes to a structure under loads using thousands or even millions of individual elements whose individual responses are well understood. NIST researchers created an FEM of an 80 ft. (25 m) midships section of the Arizona site to analyze archaeological site formation processes on the sunken battleship, in particular to determine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wreck and predict its future strength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as it continues to corrode. The NIST's FEM study is one aspect of a larger projec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NPS, the USS Arizona Preservation Project, whose goal is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and rate of corrosion affecting USS Arizona, and to model its long-term structural deterioration. The FEM incorporates findings from other key components of the USS Arizona Preservation Project, such as steel hull corrosion rates, structural surveys of the vessel, sediment compaction studies,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retion that covers the ship's hull, into a single tool that is being used to predict how the wreck will degrad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