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6篇
  136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临淄东周墓\"殉马坑\"是齐国故城内的重要文物遗存,出土的106匹马十分脆弱。为了能把齐国战马更好地展示给大家,更完好地保存下来,必须寻找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为此,根据对典型马骨的SEM、EDS、XRF、IR和XRD微观表征及采集其含水率、重量密度等基础数据,以确定其保存现状,从而推断其病害机理。采用胶原基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应用于骨质文物保护中,保护效果良好。此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为了保护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漆、木器文物,中日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对漆、木器文物进行树种、漆膜等分析研究,采用高级醇对饱水漆、木器文物进行加固实验,该方法具有加固时间短、器物变形小、资金投入少等特点,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3.
百年以来,我国古井(窖)考古发掘出土百枚以上规模简牍14批次,数量巨大。简牍埋藏情况复杂,出土时均为饱水,多呈杂乱堆积,保存现状差,材质腐蚀严重,强度低。科学规范的简牍现场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技术实施具有显著时效性与专业技术性特征。然而,目前该领域尚存在研究基础薄弱、理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需深化系统性研究与标准化建设。本研究在总结现场保护实操经验和收集保护资料后,整理概括了在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协同合作下古井(窖)简牍的现场保护技术。现场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发现简牍后调研埋藏情况;通过搭建保护大棚等方式控制现场环境;加固古井(窖)壁等保障人身及简牍本体安全;清理淤泥及包含物;对泥土、无字简牍等开展取样;按单枚、成束、成片、零星四类埋藏情况提取简牍;筛选清理出的填土;提取出的简牍做保湿防霉处理;及时包装运输回室内储存等步骤。以最大限度保护简牍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和提取考古信息。本文对古井(窖)简牍的现场保护技术进行梳理,可为今后同类型考古现场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4.
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武威磨咀子是甘肃古代糟朽木器的重要发现地之一,鉴于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的潮湿而糟朽(缺饱和水状态)漆木器与南方潮湿地区出土的浸饱水漆木器之间的差异,致使其保护材料与技术方法不同。本工作通过对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着重从病害类型、影响藏品保存因素、材质物理化学组成、材质结构缺陷性及藏品的陈列和保存环境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科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威磨咀子出土糟朽木器腐蚀病害发生是内外因素长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得出保持保存环境的稳定性和控制木质材质中含水量是解决保护问题的关键,可为“十一五”期间甘肃馆藏木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修复提供详实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5.
梁勇 《东南文化》2011,(2):55-59
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中木牍“文告牍”释文存在问题,将重文号“=”误解为冒号,将“辟”误解为“承”。“文告牍”性质是否为“告地策”,关键在于是否向地下鬼神通告亡人户籍,因此“文告牍”定名为“告地策”更为准确。汉墓中铜印读法应按照回文排列方式重新识读。木牍中“官司空”是专有名词,应释读为实有的机构与职官。  相似文献   
106.
马波 《文博》2009,(6):136-146
筇竹寺五百罗汉彩塑是我国重要的彩塑群像之一。群像雕塑技艺精湛,手法独特,在艺术创作上突破佛教造像的雕塑传统,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佛教题材民间化、世俗化的代表作品。对彩塑的修复坚持采用原工艺、原材料的做法,并结合现代新材料的慎重选用,保证了文物修复过程中的保护原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7.
    
In archaeology, it is not always possible to identify bone fragments. A novel approach was chosen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histology as an identification tool in those instances in which macroscopical study (e.g. by means of bone surface texture) has failed. This study concentrated on the diaphyses of long bones in three species of comparable size which are relevant to archaeology. Late juvenile and adult human diaphyseal bone structure was compared with the bone structure of horses and cattle. Since bone structure can differ even within a single bone, the restrictions in terms of bone category, bone part and species were deemed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useful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archaeological bone. The reference series comprised long bones from several individuals to broaden the insight into variations in diaphyseal bone structure within a single species. A general difference in the primary bone types was found between humans and the two large mammals. Human bone displayed lamellar bone types, whereas horses and cattle showed fibrous bone types. The only exceptions were separated growth layers. A difference in the secondary bone structure was also observed. A large number of connecting, primary (Volkmann's) canals, giving the secondary bone a reticular aspect, were common in horses and cattle. They were not, however, present in the human bones studied. To confirm the valid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se differences, a blind test was conducted on 15 diaphyseal fragments of identified long bone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results were very promising. Although four fragments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due to severe degradation, all the others were correctly attributed.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改善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定型技术保护的定型效果、操作周期以及环保经济性,本研究以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和茅山遗址出土的3种饱水木材试样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以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反应物的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的研究。首先在水体系中选取不同比例的AM和NVP在水溶液中聚合,并根据聚合和冷冻前后的体积变化率控制在±5%以内的标准进行聚合体系的筛选。然后选取其中5组符合条件的聚合体系对3种饱水木材进行脱水定型处理,当在聚合体系中AM和NVP的质量分数总和不高于7.5%时,经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处理后的试样的尺寸变化率可控制在±5%以内,达到良好的脱水定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9.
对于潮湿的土遗址的保护,地下水和雨水渗透是破坏的主要因素,容易导致土体软化垮塌,生霉长草等。山东临淄河堐头东周殉马坑遗址的保护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发掘展示初期遗址比较潮湿,为了控制水导致的马骨潮湿和糟朽,使用了马骨下部化学隔水和本体化学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但没有解决问题。考虑到必须隔绝地下水,采用了下部开挖设置拱券的保护方法,成功的控制了地下水和雨水的影响,马骨和临近土体变得干燥,且经过了30年的实践证明控制潮湿和糟朽是可行的。本工作对拱券法在河崕头殉马坑的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总结,以期对类似土遗址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0.
王瑞霞  周麟麟 《文博》2009,(6):371-386
近十几年来,青州陆续有龙兴寺佛教造像和香山汉墓彩绘陶俑出土。这些文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彩绘保存较好,且数量很大。通过对山东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彩绘文物的色彩、纹饰等的统计,让我们对山东的彩绘陶质和石质文物的艺术特色有一个综合认识。陶质彩绘文物自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经历了由实用器到明器的转变,到两汉时期发展到高峰,中国雕塑的最大特色之一塑、绘结合成熟了,对其后的雕塑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以后,彩绘陶质明器渐渐走向衰落。目前彩绘石质文物在山东最早见于汉代画像石,在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上得到极大发展。继承了汉代陶俑塑、绘结合的雕塑形式,将外来的宗教艺术中国化了,其细腻的刻画,对形体比例的准且把握,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